居民收入提升与家庭照料约束——市场与家庭联立视角下收入差距扩大再探因
财经研究 2014 年 第 40 卷第 07 期, 页码:4 - 16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文章借助时间利用分析把市场与家庭联立起来,利用2010年10 970位城镇和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信息精确测度了提供家庭照料对居民收入提升的约束作用,并就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提供家庭照料对居民收入提升具有显著的负向约束作用:当照料时间占总劳动时间比重上升1%时,居民个人总收入将显著减少0.37%;农村地区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受影响较大;家庭照料增收约束还引致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家庭照料是阻碍中等收入人群向高收入人群靠拢的重要因素,城镇内部差距受影响更甚。因此,应着力推进照料劳动相关领域改革,从而缓解劳动者"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并编制中国住户卫星账户,从根本上推进无偿劳动价值的认定。
[1]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10,(3):65-76.
[2]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9):48-59.
[3]董晓媛.照顾提供、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人口与发展,2009,(6):61-68.
[4]杜凤莲,董晓媛.转轨期女性劳动参与和学前教育选择的经验研究:以中国城镇为例[J].世界经济,2010,(2):51-66.
[5]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2006,(12):71-80.
[6]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
[7]胡志军,刘宗明,龚志民.中国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估计:1985-2008[J].经济学(季刊),2011,(4):1423-1436.
[8]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6):58-72.
[9]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6):4-15.
[10]李实.收入分配与和谐社会[J].中国人口科学,2007,(5):6-9.
[11]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J].经济研究,2011,(4):68-79.
[12]李实,赵人伟.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差距扩大[J].中国社会科学,2011,(2):140-158.
[13]李实,罗楚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变动与长期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4):186-194.
[14]刘伯红,张永英,李亚妮.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的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R].国际劳工组织,2008.
[15]刘伯红,张永英,李亚妮.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看公共政策的改革与完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12-28.
[16]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5):22-30.
[17]齐良书.关于时间利用的经济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2):116-122.
[18]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0,(5):165-180.
[19]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20]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24-36.
[21]王小鲁.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J].中国改革,2007,(7):9-12.
[22]邢春冰.分位回归、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J].统计研究,2008,(5):43-49.
[23]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3,(6):53-71.
[24]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入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0,(9):79-92.
[25]杨菊华.1989-2004年城乡家庭收入差异:一个多层固定效果模型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0,(5):38-51.
[26]张红玲.中国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了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0-44.
[27]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12):59-70.
[28]赵剑治,陆铭.关系对农村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地区差异——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1):363-390.
[29]朱琛,张月朗,王向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研究——基于经验数据的实证(2002-2009)[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0-35.
[30]Blinder A.Wage discrimination: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73,8(4):436-455.
[31]Chang H,MacPhail F,Dong X.The feminization of labor and the time-use gender gap in Rural China[J].Feminist Economics,2011,17(4):93-124.
[32]Dong X,An X.Gender patterns and value of unpaid care work:Findings from China’s first large-scale time use survey[R].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Paper No.2012-6,2012.
[33]Mincer J.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34]Oaxaca R.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labor market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3,14(3):693-709.
[35]Offer S,Schneider B.Revisiting the gender gap in time-use patterns:Multitasking and well-being among mothers and fathers in dual-earner famili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1,76(6):809-833.
[36]Qi L,Dong X.Housework burdens,quality of market work time,and men’s and women’s earnings in China[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2013-01,The University of Winnipeg,2013.
①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9-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0.473。
①Dong和An(2013)的研究表明:用机会成本测算,无偿劳动价值占GDP的29.4%,占消费总额的60.5%,占第三产业产值的73.4%,占有偿劳动的51.59%。
①样本取自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②我们剔除了家务时间和工作时间同时为0的样本;考虑到收入过低数据的不可置信性,个人总收入小于1 000元/年的样本也被剔除。
①我国劳动法规定,最低劳动年龄为16周岁,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为了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便于统计,本文选取16-60周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另外,全日制在校生样本也被剔除。
②考察提供家庭照料对个人总收入的约束作用,“完全不做家务、不照顾家人”的观测值亦是有意义的,因此照料时间为0 的观测值(照料时间占比=0)被纳入本文样本;同时,只要个人总收入值非0,即使工作时间为0的观测值(照料时间占比=1)也合乎本文考察问题的条件,不会被排除在样本之外。从散点图可知,这些“极端情况”均未影响拟合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基本趋势。
①如前所述,农民工被纳入本文城镇样本中。李实和罗楚亮(2011)的研究表明,“估计中加入农村外来人口样本,对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和全国收入差距的估计结果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被计入到城镇样本中的大多数长期的、稳定的农村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处于城镇收入分布的中间位置。”
①全样本中受教育年限在0.1、0.25、0.5、0.75和0.9收入分位上的统计值分别为0、3、9、12、13.5。
[2]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经济研究,2004,(9):48-59.
[3]董晓媛.照顾提供、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人口与发展,2009,(6):61-68.
[4]杜凤莲,董晓媛.转轨期女性劳动参与和学前教育选择的经验研究:以中国城镇为例[J].世界经济,2010,(2):51-66.
[5]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2006,(12):71-80.
[6]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J].经济研究,2007,(3):70-80.
[7]胡志军,刘宗明,龚志民.中国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估计:1985-2008[J].经济学(季刊),2011,(4):1423-1436.
[8]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3,(6):58-72.
[9]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6):4-15.
[10]李实.收入分配与和谐社会[J].中国人口科学,2007,(5):6-9.
[11]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J].经济研究,2011,(4):68-79.
[12]李实,赵人伟.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差距扩大[J].中国社会科学,2011,(2):140-158.
[13]李实,罗楚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变动与长期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4):186-194.
[14]刘伯红,张永英,李亚妮.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的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R].国际劳工组织,2008.
[15]刘伯红,张永英,李亚妮.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看公共政策的改革与完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12-28.
[16]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5):22-30.
[17]齐良书.关于时间利用的经济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2):116-122.
[18]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0,(5):165-180.
[19]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20]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24-36.
[21]王小鲁.灰色收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J].中国改革,2007,(7):9-12.
[22]邢春冰.分位回归、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J].统计研究,2008,(5):43-49.
[23]徐建炜,马光荣,李实.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的动态评估[J].中国社会科学,2013,(6):53-71.
[24]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入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0,(9):79-92.
[25]杨菊华.1989-2004年城乡家庭收入差异:一个多层固定效果模型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0,(5):38-51.
[26]张红玲.中国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了吗?——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0-44.
[27]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12):59-70.
[28]赵剑治,陆铭.关系对农村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地区差异——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1):363-390.
[29]朱琛,张月朗,王向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研究——基于经验数据的实证(2002-2009)[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0-35.
[30]Blinder A.Wage discrimination: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73,8(4):436-455.
[31]Chang H,MacPhail F,Dong X.The feminization of labor and the time-use gender gap in Rural China[J].Feminist Economics,2011,17(4):93-124.
[32]Dong X,An X.Gender patterns and value of unpaid care work:Findings from China’s first large-scale time use survey[R].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Paper No.2012-6,2012.
[33]Mincer J.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34]Oaxaca R.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labor market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3,14(3):693-709.
[35]Offer S,Schneider B.Revisiting the gender gap in time-use patterns:Multitasking and well-being among mothers and fathers in dual-earner famili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1,76(6):809-833.
[36]Qi L,Dong X.Housework burdens,quality of market work time,and men’s and women’s earnings in China[R].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2013-01,The University of Winnipeg,2013.
①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9-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0.473。
①Dong和An(2013)的研究表明:用机会成本测算,无偿劳动价值占GDP的29.4%,占消费总额的60.5%,占第三产业产值的73.4%,占有偿劳动的51.59%。
①样本取自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②我们剔除了家务时间和工作时间同时为0的样本;考虑到收入过低数据的不可置信性,个人总收入小于1 000元/年的样本也被剔除。
①我国劳动法规定,最低劳动年龄为16周岁,男性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性为55周岁。为了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便于统计,本文选取16-60周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另外,全日制在校生样本也被剔除。
②考察提供家庭照料对个人总收入的约束作用,“完全不做家务、不照顾家人”的观测值亦是有意义的,因此照料时间为0 的观测值(照料时间占比=0)被纳入本文样本;同时,只要个人总收入值非0,即使工作时间为0的观测值(照料时间占比=1)也合乎本文考察问题的条件,不会被排除在样本之外。从散点图可知,这些“极端情况”均未影响拟合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基本趋势。
①如前所述,农民工被纳入本文城镇样本中。李实和罗楚亮(2011)的研究表明,“估计中加入农村外来人口样本,对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和全国收入差距的估计结果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被计入到城镇样本中的大多数长期的、稳定的农村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处于城镇收入分布的中间位置。”
①全样本中受教育年限在0.1、0.25、0.5、0.75和0.9收入分位上的统计值分别为0、3、9、12、13.5。
引用本文
刘娜, 刘长庚. 居民收入提升与家庭照料约束——市场与家庭联立视角下收入差距扩大再探因[J]. 财经研究, 2014, 40(7): 4–16.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