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
财经研究 2007 年 第 33 卷第 08 期, 页码:29 - 41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文章基于两个实际经济变量模型对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贸易品生产相对过剩与公共品供给不足以及国民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是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直接原因,而人口红利、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地方政府行为扭曲、金融抑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1]罗纳尔德.麦金农.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陷入流动性陷阱吗?[J].金融与保险,2006,(2):41~45.
[2]乔纳森.安德森.人民币汇率改革并不重要[J].金融与保险,2005,(3):31~35.
[3]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4~15.
[5]张南.国际资金循环与中国对外资本流动[J].国际金融研究,2004,(3):33~40.
[6]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31~41.
[7]王信.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如何调整经常项目失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5,(5):18~21.
[8]张斌,贺冰.从高额外汇储备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平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6,(3):17~18.
[9]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0]张斌.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对趋势的解释和对策组合[J].中国外汇,2006(1):22~23.
[11]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1):4~15.
[12]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4,(4):4~15.
[13]何新华,曹永福.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6):58~61.
[14]张茵,万广华.试析我国贸易余额波动的成因[J].经济研究,2005,(1):38~46.
[15]王明华.论我国储蓄—投资转化中的制度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0,(11):31~33.
[16]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2~209.
[17]王德文,蔡?,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因素[J].人口研究,2004,(4):2~11.
[18]乔为国.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8):22~28.
[19]王仁言.人口年龄结构、贸易差额与中国汇率政策的调整[J].世界经济,2003,(9):3~9.
[20]程默.高储蓄率背后的人口因素[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21]汤敏.减少企业与政府储蓄调节经济失衡的一步活棋[Z].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700.
[22]高善功.产业结构和利率变化推高企业储蓄率[Z].全景网http://www.p5w.net/today/200610/t567613.htm.
[23]李军杰.调控:紧抓地方政府投资这个“牛耳”[Z].天下财经,http://www.21our.com/readnews/942/942112.html.
①该分析框架受到了《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对趋势的解释和对策组合》,(《中国外汇》2006.1~2)张斌一文的启发,并对该文提出的分析框架进行改造。
②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③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2]乔纳森.安德森.人民币汇率改革并不重要[J].金融与保险,2005,(3):31~35.
[3]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Ⅱ[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2):4~15.
[5]张南.国际资金循环与中国对外资本流动[J].国际金融研究,2004,(3):33~40.
[6]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31~41.
[7]王信.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如何调整经常项目失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5,(5):18~21.
[8]张斌,贺冰.从高额外汇储备反思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不平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6,(3):17~18.
[9]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0]张斌.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对趋势的解释和对策组合[J].中国外汇,2006(1):22~23.
[11]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1):4~15.
[12]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4,(4):4~15.
[13]何新华,曹永福.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国际经济评论,2005,(6):58~61.
[14]张茵,万广华.试析我国贸易余额波动的成因[J].经济研究,2005,(1):38~46.
[15]王明华.论我国储蓄—投资转化中的制度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0,(11):31~33.
[16]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2~209.
[17]王德文,蔡?,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因素[J].人口研究,2004,(4):2~11.
[18]乔为国.我国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8):22~28.
[19]王仁言.人口年龄结构、贸易差额与中国汇率政策的调整[J].世界经济,2003,(9):3~9.
[20]程默.高储蓄率背后的人口因素[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21]汤敏.减少企业与政府储蓄调节经济失衡的一步活棋[Z].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chinado.cn/ReadNews.asp?NewsID=700.
[22]高善功.产业结构和利率变化推高企业储蓄率[Z].全景网http://www.p5w.net/today/200610/t567613.htm.
[23]李军杰.调控:紧抓地方政府投资这个“牛耳”[Z].天下财经,http://www.21our.com/readnews/942/942112.html.
①该分析框架受到了《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对趋势的解释和对策组合》,(《中国外汇》2006.1~2)张斌一文的启发,并对该文提出的分析框架进行改造。
②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③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引用本文
张家胜, 祁春节. 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J]. 财经研究, 2007, 33(8): 29–41.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