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关系调整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变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财经研究 2008 年 第 34 卷第 11 期, 页码:17 - 28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方政府与同一阶段不同层级或地域的地方政府,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附性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逐渐让位于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进入了良性轨道;地方政府职能逐步从经济性向公共性过渡。
[1]陈抗等.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J].经济学(季刊),2002,(1):111-128.
[2]高鹤.财政分权、经济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J].世界经济,2006,(10):59-67.
[3]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5):19-25.
[4]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家,1997,(1):42-50.
[5]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彭龙远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
[7]金人庆.完善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求是,2006,(22):7-9.
[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33-40.
[9]Wang,Shaoguang.China’s 1994 fiscal reform:An initial assessment[J].Asian Sur-vey,1997,37(9):801-817.
[10]Lin,Justin Yifu and Liu,Zhiqiang.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0,49(1):1-21.
[11]Zhang,Le-Yin.Chinese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hips,budgetary decline and the im-pact of the 1994 fiscal reform:An evaluation[J].The China Quarterly,1999,157:115-141.
[12]Zhang,Tao and Zou,Heng-fu.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7:221-240.
①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享有高度的行政和财政自治权,因而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
②周黎安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个方面来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他认为地方官员在考虑竞争利益时不仅需要计算经济利益,而且还要计算晋升博弈中的政治利益,两者总合才构成对他们行为的激励。对政府官员来说,政治收益的计算也许更为重要。
③“条条”代表部门利益,部门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它是国家的职能管理机构,代表着中央在某个局部环节的利益,反映了中央政府集中领导的要求;“块块”代表地区利益,它是一个行政区划中的政权机构,反映了分权体制的要求(关山、姜红,1990:11-13)。
④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⑤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之前,中央本级财政收入一直小于中央本级财政支出(有的年份后者与前者之比达到3倍之差),而1994年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中央本级财政收入首次超过其支出并保持领先地位;1994年之前,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与地方本级财政支出基本持平(1978-1985年间地方财政略有盈余),但1994年后,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呈明显小于其支出的趋势。
[2]高鹤.财政分权、经济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J].世界经济,2006,(10):59-67.
[3]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5):19-25.
[4]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家,1997,(1):42-50.
[5]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彭龙远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
[7]金人庆.完善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求是,2006,(22):7-9.
[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33-40.
[9]Wang,Shaoguang.China’s 1994 fiscal reform:An initial assessment[J].Asian Sur-vey,1997,37(9):801-817.
[10]Lin,Justin Yifu and Liu,Zhiqiang.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0,49(1):1-21.
[11]Zhang,Le-Yin.Chinese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hips,budgetary decline and the im-pact of the 1994 fiscal reform:An evaluation[J].The China Quarterly,1999,157:115-141.
[12]Zhang,Tao and Zou,Heng-fu.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7:221-240.
①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享有高度的行政和财政自治权,因而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
②周黎安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个方面来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他认为地方官员在考虑竞争利益时不仅需要计算经济利益,而且还要计算晋升博弈中的政治利益,两者总合才构成对他们行为的激励。对政府官员来说,政治收益的计算也许更为重要。
③“条条”代表部门利益,部门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它是国家的职能管理机构,代表着中央在某个局部环节的利益,反映了中央政府集中领导的要求;“块块”代表地区利益,它是一个行政区划中的政权机构,反映了分权体制的要求(关山、姜红,1990:11-13)。
④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⑤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之前,中央本级财政收入一直小于中央本级财政支出(有的年份后者与前者之比达到3倍之差),而1994年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中央本级财政收入首次超过其支出并保持领先地位;1994年之前,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与地方本级财政支出基本持平(1978-1985年间地方财政略有盈余),但1994年后,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呈明显小于其支出的趋势。
引用本文
刘承礼. 财政关系调整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变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 财经研究, 2008, 34(11): 17–28.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