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对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遵循"理论-模型-实证"的技术路线,探讨了"人本导向"下"产城融合"的含义、机理与作用路径,认为"产城融合"应该是"产"、"人"、"城"三者的融合,而"产"、"城"的协同互促是以"人"为连接点,通过产品及要素市场的价格调节和因果循环机制实现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大多数城镇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发展缺乏城市功能配套的问题,这不利于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因此,需控制城镇空间的盲目扩张,围绕"人"的需求,重视服务业匹配,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适度超前推进以服务业为载体的城市功能建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
摘要
参考文献
1 范 剑勇, 邵 挺. 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 经济研究, 2011 (2): 87–99
2 蒋 华东. 产城融合发展及其城市建设的互融性探讨——以四川省天府新区为例. 经济体制改革, 2012 (6): 43–47
3 江 小涓. 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 经济研究, 2011 (4): 4–14
4 孔 翔, 杨 帆. "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5): 124–128
5 谢 呈阳, 周 海波, 胡 汉辉. 产业转移中要素资源的空间错配和经济效率损失.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12): 130–142
6 杨 立勋, 姜 增明.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匹配协调及其效率分析. 经济问题探索, 2013 (10): 34–39
7 Browning H, Singelman J.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 of the sector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8 Helpman E. The size of regions.
9 Hill T P. On goods and services.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1977, 23(4): 315–338
10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3): 483–499
引用本文
谢呈阳, 胡汉辉, 周海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J]. 财经研究, 2016, 42(1): 72–82.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