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权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度——兼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7条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 年 第 14 卷第 05 期, 页码:33 - 40
摘要
参考文献
摘要
涉外民事交往中,物权法定原则要求物权必须适用物之所在地法律,不得由当事人约定准据法。然而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7条规定,动产物权可以由当事人协议选择准据法。这种不加任何限制的意思自治原则违背了我国《物权法》上所规定的物权法定原则。这不仅与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所体现出来的趋势相背离,也不利于维护我国涉外民事交往中当事人的交易安全和国家安全。
①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0页。
③美国法上没有物权的概念,本文出于表达的统一性将numerus clauses统一翻译为物权法定原则。在英美法背景下,也可将其翻译为产权法定原则。
④B.Rudden,Economic Theory v.Property Law:The Numerus Clausus Problem,in Oxford Essays in Juris-prudence,Series Three,239(1987);Thomas W.Merrill&Henry E.Smith,Optimal Standardization in theLaw of Property:The Numerus Clausus Principle,110Yale Law Journal(2000),p.5.
⑤⑥杨代雄:《物权法定原则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4期。
⑦苏永钦:《民事财产法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1辑。
⑧Einsele,Rechtswahlfreiheit im IPR,Rabels Z 60(1996),S.417;Hans Stoll,Staudinger Kommentar,Interna-tionales Sachenrecht(1996),S.262;Ann-Christin Ritterhoff,Parteiautonomie im internationalen Sachenrecht(Berlin 1999);Kropholler,IPR(2004),S.545.
⑨Drobnig,Entwicklungstendenzen des deutschen internationalen Sachenrechts,in FS Kegel(1977),S.150;Stoll,Rechtskollisionen bei Gebietswechsel beweglicher Sachen,RabelsZ 38(1974),S.451ff;Vischer,DasProblem der Kodifikation des schweizerischen IPR,ZSR 90(1971)II,S.70f.
Rolf H.Weber,Parteiautonomie im internationalen Sachenrechts,RabelsZ44(1980),S.510.
陈卫佐:《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Staudinger/Stoll,Internationales Sachenrecht,S.282ff.
吕岩峰:《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之扩张》,《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
徐崇利:《我国冲突法立法应拓展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
周后春:《涉外物权法律适用中的意思自治原则》,《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页。
罗强:《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局限性及其克服》,《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Honsell/Vogt/Schnyder/Berti(Hrsg.):Basler Kommentar.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2.Auflage(2007),S.718-720.
该公约内容及缔约国情况见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官方网站: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status&cid=32,2012年7月25日访问。
Staudinger/Stoll,Internationales Sachenrecht,S.282ff.
Geeromssofie,Foreign Law in Civil Litigation:A 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Oxford),2003,p.1.
Savigny,System des heutigen rmischen Rechts,VIII,S.27.
Ernst Frankenstein,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Grenzrecht),BandⅠ(1926),BandⅡ(1929),BandⅢ(1934),BandⅣ(1935).
Christian von Bar,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Band I(1987),S.128.
[德]马丁.沃尔夫:《国际私法》,李浩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Lalive,The Transfer of the Chattels in the Conflict of Laws(1955),pp.102-115.
Bernd von Hoffmann/Karsten Thorn,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9.Aufl.(2007),S.515.
[美]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关于赫勒的反公地理论,可参见迈克尔.赫勒:《困局经济学》,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第六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1期。
尹田:《物权法定原则批判之思考》,《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Kegel/Schurig,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9.Aufl.(2004),S.766.
BegrRegE,BT-Drucks.14/343,16.
②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0页。
③美国法上没有物权的概念,本文出于表达的统一性将numerus clauses统一翻译为物权法定原则。在英美法背景下,也可将其翻译为产权法定原则。
④B.Rudden,Economic Theory v.Property Law:The Numerus Clausus Problem,in Oxford Essays in Juris-prudence,Series Three,239(1987);Thomas W.Merrill&Henry E.Smith,Optimal Standardization in theLaw of Property:The Numerus Clausus Principle,110Yale Law Journal(2000),p.5.
⑤⑥杨代雄:《物权法定原则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4期。
⑦苏永钦:《民事财产法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1辑。
⑧Einsele,Rechtswahlfreiheit im IPR,Rabels Z 60(1996),S.417;Hans Stoll,Staudinger Kommentar,Interna-tionales Sachenrecht(1996),S.262;Ann-Christin Ritterhoff,Parteiautonomie im internationalen Sachenrecht(Berlin 1999);Kropholler,IPR(2004),S.545.
⑨Drobnig,Entwicklungstendenzen des deutschen internationalen Sachenrechts,in FS Kegel(1977),S.150;Stoll,Rechtskollisionen bei Gebietswechsel beweglicher Sachen,RabelsZ 38(1974),S.451ff;Vischer,DasProblem der Kodifikation des schweizerischen IPR,ZSR 90(1971)II,S.70f.
Rolf H.Weber,Parteiautonomie im internationalen Sachenrechts,RabelsZ44(1980),S.510.
陈卫佐:《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Staudinger/Stoll,Internationales Sachenrecht,S.282ff.
吕岩峰:《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之扩张》,《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
徐崇利:《我国冲突法立法应拓展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
周后春:《涉外物权法律适用中的意思自治原则》,《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许军珂:《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216页。
罗强:《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局限性及其克服》,《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Honsell/Vogt/Schnyder/Berti(Hrsg.):Basler Kommentar.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2.Auflage(2007),S.718-720.
该公约内容及缔约国情况见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官方网站: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status&cid=32,2012年7月25日访问。
Staudinger/Stoll,Internationales Sachenrecht,S.282ff.
Geeromssofie,Foreign Law in Civil Litigation:A Comparativ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Oxford),2003,p.1.
Savigny,System des heutigen rmischen Rechts,VIII,S.27.
Ernst Frankenstein,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Grenzrecht),BandⅠ(1926),BandⅡ(1929),BandⅢ(1934),BandⅣ(1935).
Christian von Bar,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Band I(1987),S.128.
[德]马丁.沃尔夫:《国际私法》,李浩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Lalive,The Transfer of the Chattels in the Conflict of Laws(1955),pp.102-115.
Bernd von Hoffmann/Karsten Thorn,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9.Aufl.(2007),S.515.
[美]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关于赫勒的反公地理论,可参见迈克尔.赫勒:《困局经济学》,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梁慧星:《物权法草案第六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1期。
尹田:《物权法定原则批判之思考》,《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Kegel/Schurig,Internationales Privatrecht,9.Aufl.(2004),S.766.
BegrRegE,BT-Drucks.14/343,16.
引用本文
杜涛. 论物权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度——兼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7条[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 14(5): 33–40.
导出参考文献,格式为:
下一篇:公共资源拍卖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