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3第25卷第6期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初探
鲁品越1,2     
1.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3;
2.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上海 200433
摘要: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为总纲、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主要矛盾为主线,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总论。这一总论在通过经济建设实践的各个层面展开,而形成各个层面的经济思想:通过生产关系系统层面形成了经济制度体系与经济政策体系的经济思想,在生产力系统层面形成了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战略的经济思想,在经济环境层面形成了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安全的思想,而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上形成了世界经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后,作为这些思想的总体最终目标,形成了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脱贫攻坚和建成小康社会是其实践结晶。由此构成了全面而严密的21世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经济制度    经济政策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战略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1是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这一历史使命决定了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当代化与实践化的产物,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它把《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转化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理论力量转化为实践的物质力量的伟大飞跃,这一飞跃比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2。由此形成了系统化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宏大思想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是什么?有学者提出“发展规律论-发展道路论-发展战略论-发展政策论”的逻辑结构。 3还有学者提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利益关系”,由此导出这一思想体系的各个逻辑要素: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主线、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逻辑终点、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保障、坚持党的领导的逻辑引领。 4孟捷和陈龙提出从“道路-价值论、阶段-制度论和理念-政策论”角度科学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结构。 5这些探索具有启发性,但似乎只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外在板块结构进行归纳分类,尚未能勾勒出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系,也未能涵盖习近平经济思想博大精深的内容。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作出初步的探索。

一、总论:逻辑起点、总纲与主线 (一) 逻辑起点: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经济活动是人们为了实现其利益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总体构成了社会经济体系。而在任何经济体系中人们的权力与利益是不同的。于是,以哪个阶级与阶层的利益为中心就决定了该社会经济体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是“以资本为中心”,“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6而为这一经济体系服务的形形色色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说到底都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理论。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其目的是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既肯定资本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同时也深刻地指出其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资本的根本利益(支配工人劳动以占有剩余价值,进而实现资本积累与扩张)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坚持以资本利益为中心,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危机。二是在实践上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它不是乌托邦式的理论设计,而是在对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及其引发的危机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未来社会的科学解决方案。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新时代这样的经济学理论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7这一根本立场既是道义上的价值立场,也是科学上的真理立场,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唯物史观以人类物质文化的生产作为最根本的创造历史的活动,整个历史就是人民改造自然界、反抗统治阶级剥削与压迫,追求自身幸福的历史,因而人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支配着人类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历史上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与政治家也曾隐约感受到这一历史规律,但是由于时代局限与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得到对这一规律的理性认识,只能发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8等类的感慨,更不可能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只有共产党人才能自觉地按照这一历史规律的客观要求,将其转化为实践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地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9因此,“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全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和“魂”。

(二) 思想总纲: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10由此形成了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它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总纲。思想总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发展动力上,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坚守“创新发展”理念,把“以要素驱动为原动力”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11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深化。创新既能提高生产力水平,还能避免被“卡脖子”而确保发展安全。“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 12

2.在经济系统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上,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坚守“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13各个市场主体在力争自身发展时必然会产生不协调,由此造成了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协调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利益,由此形成整体发展的合力,实现经济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14

3.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上,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建设的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科学途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创造生态环境的活动转变为促进科技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增进经济增长的活动,建立人和自然生命共同体,由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

4.在对外经济关系上,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坚守“开放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15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充分运用全人类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通过统筹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来发展我国生产力,满足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中国与世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使我国能为全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5.在发展目的上,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坚守“共享发展”的理念,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 16他进而深刻地指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的四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 17

由此,“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完整系统的体现,由此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总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8邱海平教授据此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因而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 19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以“以人民为中心”为逻辑起点,以这一逻辑起点在各个环节表现的“新发展理念”为总纲。贯穿这个体系的主线,则是在作为总纲的“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解决新时代经济建设主要矛盾的过程。

(三) 思想主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主要矛盾,以落实新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总纲,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于是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成为经济建设的实践主线,它在理论上的反映则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线。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建设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们的主观意志,“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是面临的客观现实。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经济领域表现为贫富分化、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产能过剩等现实问题,克服这些问题以落实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而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全面系统地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根本战略,四者全面推进、相互配合,构成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现实手段;“全面依法治国”是行为准则;“全面从严治党” 是根本保证。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整个过程,最终体现于解决矛盾的结果中。

因此,以人民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总纲,贯彻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克服经济建设主要矛盾的总过程,在理论上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线。这个“总纲”与“主线”的统一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总论。而这个总论必然要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层面展开:一是在社会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关系系统和生产力系统),二是社会经济系统赖以建立的国内环境体系(包括生态体系、经济安全体系),三是在国内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由此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各个分论。总论体现于分论之中而融为一体,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

二、生产关系发展思想: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

社会经济系统是由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构成的整体。要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克服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深化生产关系改革。而生产关系体系包括两大体系:一是经济制度体系,这是经济主体的社会关系结构;二是经济政策体系,它引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

(一) 以根本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为主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

新发展理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制度来实现,并通过经济制度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经济建设主要矛盾。经济制度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制度构成:

1.根本制度——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20经济领域的根本制度理所当然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制度。只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1才能贯彻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2.基本经济制度

在根本制度统摄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22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关于财富分配上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是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长期坚持的相对稳定的制度。

3.重要经济制度

在根本制度和基础性的制度之下,形成各个领域(如科技、产业、金融、外贸、税收、农业等)的重要经济制度。它们在根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解决各个领域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形成不断发展的作为统一整体的制度体系。这个经济制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光辉体现与伟大创造。

(二)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体系

上述经济制度体系构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体结构。这样的主体结构需要贯彻执行各种经济政策,由此产生了生产关系中的经济政策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经济政策的主线,其主旨是通过以供给侧结构为重心的政策来克服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这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政策领域的表现。市场的自发力量必然会产生过剩现象。西方经济学应对过剩的政策,总体上都是通过调节社会经济流量来消化存量(需求学派),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扩增投资流量(供给学派),是为了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而设计的,因而治标而不能治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以提升产业结构为主线,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治本之策。以此为政策主线,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各种扩大内需政策、农业农村政策、城镇化政策、外贸政策等。由此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

三、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思想: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要建立怎样的现代化生产力体系?需要立足“两个大局”,建构我国自身的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战略。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时代所要建立的生产力的目标模式;新发展战略则是如何建构现代化生产力体系的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战略规划。

(一) 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方式

现代生产力体系需要全球资源来支撑,任何国家都必须加入国际循环才能建设起本国的现代生产力体系。而其在国际循环体系中的地位,塑造该国的生产力结构和发展水平,形成该国的发展格局。因此如何处理生产力体系的内循环与国际性外循环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什么南美各国与英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路径不同,由此处于国际循环中的不同地位。南美资本追求大量出口原材料以赚取利润,由此将自己塑造成以矿产开发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类似于后来的中东国家。而当年英国追求的是进口原材料到本国进行制造,生产的产品销往全世界,由此塑造成世界制造业中心,成为最早的现代工业化强国。英国处于中心地位与主动地位,南美则处于从属地位与被动地位。可见各国由其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发展格局,对于塑造其生产力结构是何其重要。 23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根据本国在劳动力与自然资源价格上的比较优势,加入了“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由此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这种中低端的制造技术已非核心产业,不但获利薄,而且是受控于他国知识产权与数字霸权的边缘产业。2021年中国高端的7纳米以下的芯片95%要依靠进口,高端汽车发动机75%要依靠进口,飞机发动机100%要依靠进口。如果不能尽快补上短板,将十分危险。 24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必将陷入南美诸国的困境,永远定格为贫穷的生产国。如何处理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的关系,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国际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思想,这就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5。这方面的一系列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和发展。

邱海平教授指出:“所谓经济发展格局,一般是指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26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体系的建设,必将全面深入地塑造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从而对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链中的地位进行重新洗牌,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发展格局。

(二) 新发展战略:经济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统一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时代所要建立的现代化生产力的基本格局,而如何建构这样的现代化生产力体系则需要进行各个层次的战略规划,形成我国的新发展战略体系。这是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规划体系,由全国发展战略、各个领域的发展战略、各个区域发展战略构成的总体。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空间经济学思想的伟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关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规划。而要实现全国的宏伟战略规划,必须制定相互协调的各部门和各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

1.各部门发展战略规划

在农业农村部门和城乡关系方面,制定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在全国交通、能源、通讯、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等,构成作为总体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

2.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担任领导工作时积累了地区国土发展战略规划的丰富经验。在他担任全国最高领导人之后,以全国一盘棋的总体布局为总纲,带领全国各个区域制定了的相互协调的多层次发展战略规划。如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保护区等,以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等。这些发展战略构成中国现代化伟大历史进程的宏伟画卷,是新发展理念的鲜活体现。

四、社会经济系统的国内基础环境:生态环境和安全环境

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体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环境上:一是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交界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社会经济系统与社会安全系统的交界处的经济安全环境。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习近平生态思想: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交界处,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此表现为人类经济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生态环境的不充分不平衡的治理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 27资本化的现代工业生产力体系的扩张所产生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污染,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类应当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理念。 28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责任。但是各国对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人均值不同,历史积累量不同,而且在享受现代化产品中的所处的地位与收益各不相同,发展水平与治理环境的能力不同,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9,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全人类未来负责的大国担当。

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的基本原则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30这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统一的“绿色发展”理念。他形象地把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称为“金山银山”,把人们在生态环境上追求的目标称为“绿水青山”,提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那就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1“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指在根本原则和长期发展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都不可偏废。“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说二者一旦发生矛盾而一时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生态保护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是解决二者矛盾、实现二者统一的最高境界:将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本身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习近平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 32

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建立绿色发展的技术途径;二是通过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生态银行”支付利息的制度、生态补偿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制度等,建立绿色发展的经济机制;三是通过法律与行政手段,建立绿色发展的政治法律机制。由上述这些机制对生态系统进行全局性系统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33。由此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新形态。

(二) 习近平经济安全思想:统筹安全与发展

在社会经济系统与国家安全系统交界处,是经济安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要求“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如果安全这个基础不牢,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 34。经济安全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5

解决发展与安全的矛盾的基本路径是“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36。“底线思维”归根到底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根据经济安全的要求将人们的经济行为约束于作为“底线”的边界之内,同时也放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发展空间,由此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自由贸易区的“负面清单制度”是其典型表现:在用负面清单制定外贸底线的同时,给对外开放留下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鼓励大胆改革的同时,划定了明确的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37在鼓励国企大胆改革的同时,划定了明确的“底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在社会保障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贫困人口的“兜底政策”;在脱贫攻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安全住房、基本医疗有保障)作为脱贫底线。许许多多非常棘手的问题,通过科学地划定“底线”,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打开了发展之路。

正因如此,通过确定和坚守底线,就能够“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8。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在各个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生产安全、防疫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城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等。实体经济安全问题千头万绪,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通过筑牢安全底线来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不忘筑牢安全底线。

五、建构全球经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在以上各个部分中,构成了我国经济系统的整体结构,其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这个伟大复兴的过程是在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行的。因此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之间相交织的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篇章,它既深刻地塑造着中国,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这是新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上的光辉体现。

(一) 从霸权主义危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 39这是对近现代以来人类历史的深刻判断。资本的全球扩张使生产力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生产力体系,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全球化的目的却只是为了追求攫取全球剩余价值,掠夺全球财富。冷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支配世界,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关系中,霸权国家制定支配世界的规则,形成所谓“基于规则的世界秩序”,也即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当代国际关系主要矛盾由此表现为全球化生产力与霸权主义世界秩序的矛盾。霸权国家利用这种国际秩序掠夺由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巨额剩余价值,为此必然要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使其永远处于贫穷的生产国地位,而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现代化生产力体系。为此,霸权国家必然利用其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关系中的垄断地位,滥用切断金融链、供应链的制裁手段,强迫他国接受其霸权主义世界秩序。同时,利用政治军事霸权和国际舆论霸权来实施“离间计”,制造各区域国家的国际矛盾,由此诱使各国寻求美国军事霸权的保护,以巩固其霸权统治。

这种两极分化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使人类面临重重危机。随着霸权主义真相越来越被人民识破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抵制,维护霸权所要消耗的成本不断上升,现在已经难以为继。美国在阿富汗经营20年,投下万亿美元与几千军人的生命,最后匆忙撤军,说明霸权主义世界秩序走向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解决全球化生产力与霸权主义世界秩序的矛盾,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已经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将走向何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40就经济领域来说,就是世界各国平等协商,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的命运共同体。一旦如此,适合全球化生产力的需要的国际新秩序就会诞生,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从霸权主义秩序下解放出来,实现合作共赢以发展本国经济。这是世界经济秩序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中国方案一经问世便展现出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是将把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从垄断资本控制的霸权主义世界秩序中解放出来而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秩序必将取代霸权主义世界秩序,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伟大构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二) 中国实现高水平开放,与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41而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的最大障碍是霸权主义。霸权国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千方百计阻遏中国的发展,剥夺中国人民的发展权。为此运用其全部力量来阻遏中国发展高新科技,阻遏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立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的关系,阻遏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为达此目的,会采取各种政治军事打压手段分裂中国,从根本上瓦解中国力量,切断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而要分裂中国,必然要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美国深知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统一中国。这是美国一切对华政策的根本。

对于如此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战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从利用劳动力优势的“两头在外”的高度依赖外循环的低水平开放,逐步进入以内循环为主体、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高水平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是高水平开放的样板工程。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倡议。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这项倡议源于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42各国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建立了物质纽带,从而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把《资本论》等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它必将在造福中国的同时,造福于整个世界,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着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历史正确的方向前进。

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43“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 44上述经济思想的本质,是在实现中华民族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过程中,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

人的发展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决定的,其中经济环境居于决定性地位。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关系深化改革而不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的社会主义关系,通过生产力体系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战略方面的不断发展,通过生态环境上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建立安全环境,最后通过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的素质必然不断提高,由此实现人的现代化。这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现代化经济行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的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现代化的知识技能水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具有一系列论述,兹不列举。

七、结 语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灵魂与逻辑起点,以“新发展理念”为总纲、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主要矛盾为主线,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总论。这一总论通过以下经济建设实践的各个层面展开,从而形成不断丰富发展的各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在生产关系层面形成了经济制度体系与经济政策体系的指导思想,在生产力层面形成了新发展格局与新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环境层面形成了生态与安全层面的指导思想,而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层面形成了经济建设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时在人的发展的关系层面,产生了经济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思想。而所有这些经济思想,最终体现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由此构成了全面而严密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的逻辑体系,不仅是理论逻辑,而且是展开在中国大地上的鲜活的实践逻辑。正是在这一思想体系的指引下,14亿中国人民创造了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中国生产力发展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历史性地消灭绝对贫困的奇迹;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实现了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一系列区域经济带的勃兴;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变成奇迹般的现实;“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体系的这一系列活生生的实践展现,是人类历史上任何经济学理论所无可比拟的。这,正是这一伟大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1逄锦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研究》2020年第8期。

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1页。

3王朝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逻辑结构》,《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期。

4严金强:《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3期。

5孟捷、陈龙:《科学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结构》,《经济日报》2021年11月03日。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714页。

7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

8《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9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214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1页。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页。

14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0−211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4页。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5−216页。

18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19邱海平:《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光明日报》2021年7月13 日。

20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4页。

2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6日 第1 版。

23邢鹏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机制及路径研究——基于对120位青年的深度访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24陈文玲:《在国际大背景加快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2021年4月17日,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om/gcjy/fzzl/2021-05-07/152111.html

25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26邱海平:《关于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的几点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

2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28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2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

31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

3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3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3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

37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29日01版。

38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22日01版。

39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

40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

41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

42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43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4页。

44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nomy
Lu Pinyue1,2     
1.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2.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nomy is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that achieve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in a century. It takes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open development, and shared development) that puts the people at the center as the overall outline, and tak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rule of law, and comprehensively enforcing strict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s the main line, which forms the general theor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nomy. This general theory is develop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t various levels, and forms economic thoughts at various levels. At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relation system, the economic thought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ncluding a series of basic economic systems with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nd various forms of ownership co-developing) and the economic policy system (includ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other policies) are formed. At the level of productive force system, the economic though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ccelera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with domestic circulation as the mainstay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s reinforcing each other)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formed. At the level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though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d economic security are form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world economy, the thoughts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its practical plans (such 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formed. Finally,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se thoughts, the thought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are formed. It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ideological system that the 1.4 billion Chinese people have created the miracle of China’s economic take-off in the 21st century: moving from an extensive development model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storically 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achieving the initial success of a ser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belt strategi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undamentally improve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ing creating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so on, which becomes a living political economy written on the earth.
Key words: new concept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 system    economic policy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1逄锦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研究》2020年第8期。

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1页。

3王朝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逻辑结构》,《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期。

4严金强:《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3期。

5孟捷、陈龙:《科学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结构》,《经济日报》2021年11月03日。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714页。

7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

8《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9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214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1页。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页。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页。

14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0−211页。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4页。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5−216页。

18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19邱海平:《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光明日报》2021年7月13 日。

20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求是》2020年第14期。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4页。

2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6日 第1 版。

23邢鹏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机制及路径研究——基于对120位青年的深度访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24陈文玲:《在国际大背景加快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2021年4月17日,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om/gcjy/fzzl/2021-05-07/152111.html

25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26邱海平:《关于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的几点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21年第1期。

2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28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2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

31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

3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2版。

3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第9期。

3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3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22日。

37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29日01版。

38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22日01版。

39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

40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

41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

42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43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4页。

44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