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第42卷第1期
失败情境下创业韧性的研究框架构建
郝喜玲1 , 涂玉琦1 , 刘依冉2 , 谭炜1     
1.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韧性作为不利情境下帮助个体克服负面情绪、化解危机并获得成长和新生的积极心理要素,是创业者身处逆境但仍坚守的重要原因,为创业失败情境下分析创业者思维和行为提供了新视角。韧性强的创业者面对失败,不仅能快速恢复、激发学习,而且能够迎难而上,实现逆风翻盘并取得成功。本文在梳理心理学和创业领域韧性研究基础上,从创业者主体和失败事件本身出发,构建创业韧性的研究框架,诠释失败情境下创业韧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创业韧性对创业者后续心理及行为作用的机制,最后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构建失败情境下创业韧性研究框架,深化失败后创业者认知、情绪和行为差异性的理解,对创业者加强心理建设和推动连续创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业失败创业韧性情绪恢复经济成本失败学习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Hao Xiling1 , Tu Yuqi1 , Liu Yiran2 , Tan Wei1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Summary: As a protective mechanism for individuals to cope with difficulties, resilience is formed through constant 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ituatio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questions: What doe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mean? How d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s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affect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What are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So, we first review the research on resilienc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idering the definitions from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ial situations, we define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s the ability of entrepreneurs to achieve good adaptation, successful response and even self-transcendence, and become stronger through self-regulation and outside help in the face of adverse entrepreneurial situations such as stress and failure. At the same time, we clarify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daptation, coping and transcendence.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s, we mainly focus on how 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experience influence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The effects of situational factors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re investigated from social support after failure and economic costs brought by failure.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we explore how resilience influences the fear of failure, learning from failure and intention to restart. In this regard,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s an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mechanism to alleviate external pressure, danger, obstacles and other negative factors. And through the cognitive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recovery of information recep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ailed events after failure,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fear of failure, but also stimulate entrepreneurs to show strong learning tendency and initiative, and excite target moti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ased on the broad review of extant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opos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uture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can investigate the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s’ characteristics, regions and even specific events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addition,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urther consid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deeply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among various factors on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research framework of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failure, and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fferences after failure, whi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 to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achieve better performance in subsequent endeavor.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emotional recovery; economic costs; learning from failure

一、引 言

创业活动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成功并非易事,失败不可避免。失败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为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McGrath,1999;Shepherd,2003;Cope,2011)、累积厚积薄发的动力而获得蜕变和成长,也可能会诱发消极情绪使其一蹶不起、止步不前(Ucbasaran等,2013)。由失败引发的不安、愤怒、悲伤、痛苦等情绪使创业者处于紧张和压力状态,轻则会引发心理障碍如企业家职业倦怠(De Mol等,2018),重则会导致创业者抑郁甚至自杀。如何化悲伤为力量、总结失败教训、获得成长对帮助创业者绝处逢生、最终走向成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失败,但只有少部分人能摘得成功桂冠,重要差异在于,这些反败为胜的人往往能够快速从失败中恢复、转变、愈挫愈勇并且超越自我(Hayward等,2010)。

个体在充满压力和挫折的情境下,能够坚持多久,能否积极应对困境,并保持良好心态从而获取成长,这些与心理学领域的韧性(Resilience,亦翻译为心理弹性、复原力等)密不可分。韧性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表示个体在压力、失败、危险等创伤条件下能够克服难关、有效恢复自我(Luthans等,2007)。创业失败不仅带来大量的成本(Ucbasaran等,2013),而且还威胁到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等(Ucbasaran等,2009)。失败后创业者为了保持心理健康,需要培育韧性帮助其克服危机并获得成长蜕变(Ayala和Manzano,2014;Bullough等,2014;Lee和 Wang,2017;Duchek,2018)。将韧性这种正面的心理要素引入创业失败领域,不仅利于帮助创业者从失败这一负面事件中缓解情绪、促进失败学习和激发再创业意图,而且能够深入诠释将负面事件转化为正面学习机会背后的主观机制和理性规律。目前,创业领域的韧性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Duchek,2018),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创业韧性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以及韧性强度的差异性,并探讨韧性对创业意向(Bullough等,2014)、创业过程(Duchek,2018)、创业障碍解决(Ayala和Manzano,2014)和创业成功(Lee和 Wang,2017)等的作用机理。基于此,本文在回顾心理学和创业学的韧性研究基础上,聚焦于韧性和创业失败领域的结合,同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三元交互”原则(个人、环境及行为因素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围绕失败情境、创业者个体及其失败后续行为三者展开,探索创业者个体特征和失败事件对创业韧性强度的影响、创业韧性对创业者失败后续心理和创业行为等要素的作用机理。

二、心理学和创业领域中韧性研究梳理

韧性有不同的含义,取决于所考虑的情境和主体的差异(Madni和Jackson,2009)。本文聚焦于对心理学和创业领域的个体层面的韧性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出韧性对创业失败研究的启示。创业失败为研究韧性提供了非常契合的情境,韧性研究有助于从心理层面探索创业失败后创业者行为差异性的根源。

(一)心理学领域的韧性研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批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关注到弱势儿童和青少年在对待同样的压力和创伤性应激情境时产生的个体差异(Garmezy等,1984)。研究者发现,有些个体能够从不利事件中较快恢复、承受住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成功应对,而有些个体却遭受逆境损伤性影响、无法从消极经历中恢复。造成这种行为差异背后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个体韧性的不同(Richardon,2002)。心理学中的韧性研究主要有过程论、品质论和结果论三种视角。过程论视角将韧性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在面对压力和不利情境,个体和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发展良好(Kautz等,2017);品质论认为韧性聚集个人的能力和特质,将韧性看作个体在面对困境、压力等危险情境下“弹性恢复”并进而提升自身适应和发展能力的特质(Tusaie和Dyer,2004);结果论研究韧性则从现象入手,认为韧性是个体面对严重威胁和压力时仍然能良好适应和发展的结果(Masten等,1990)。虽然看似多元化,但无论韧性如何定义,其界定都展现出个体在险境中能够有效恢复到初始状态,甚至重新整合后发展出更强的心理承受力(Hunter和Chandler,1999),韧性可在后天得到发展和完善(Coutu,2002)。

聚焦不同层面,韧性的解读方式各不相同。一方面,从表现形式上看,韧性通常被描述为“遭遇不幸”和“成功应对或良好适应”二者的结合,既源自个人所具备的心理抗压特质,也延伸于个体在严重困境中自我恢复、良好适应甚至超越自我、蓬勃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因此,逆境可以被视为韧性的激发条件,而积极适应与成功应对可以被视为积极结果。另一方面,从作用机制出发,韧性是危险性因子与保护性因子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作用机制(Masten,2001)。保护性因子,即能缓冲不利处境中个体所受消极影响、促使韧性发展的各种个体或环境等方面因素。危险性因子代表导致个体消极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的各种因素。对于个体而言,其处境中的危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往往并不很清晰,需根据主体对特殊事件和所处具体情境来对韧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个体层面的韧性研究侧重于韧性的表现形式(Masten,2001)、影响因素(Tusaie和Dyer,2004)、研究范式(席居哲等,2012)及干预措施(Steinhardt和Dolbier,2008)等,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积累,心理学领域韧性研究日趋成熟,呈现出对象愈加多元、方法愈加多维、视角愈加开阔等特点。研究对象从早期对“处境不利—适应良好”的青少年和儿童的关注(Garmezy等,1984),不断延伸至更广阔的受众群体(Madni和Jackson,2009),如对成年人尤其是各个阶层、不同身份背景个体的韧性探究;研究关注点逐渐转向挖掘个体动态潜能,强调韧性并不一定是个体固定不变的一种天生特质,应从动态发展角度出发,关注作为可以发展和提升的个人能力,需要个体从逆境中学习(Coutu,2002;席居哲等,2012)。此外,重视过程研究,注重动态追踪、干预以便更理性的诠释韧性变化的内在过程(Kautz等,2017)。随着研究深入,研究视角亦更加广阔,不拘泥于诸如变量、被试中心的解读范式,发展出诸如时间路径和更复杂的“因素—过程”的动态模型(席居哲等,2012)。

(二)创业领域的韧性研究

近年来,创业韧性被认为是解释创业行为的一个核心要素,不仅能帮助创业者克服未知的逆境,适应不确定性,而且有助于从失败中恢复和成长(Bullough和Renko,2013;Lee和 Wang,2017;Duchek,2018)。已有研究从分析创业韧性概念的界定和差异性,逐步过渡到探索创业韧性对创业意图、创业过程以及创业障碍解决的作用机理。

第一,创业韧性的概念界定和本质解读。如果将心理学研究中的韧性等同于创业韧性,就会缺乏对创业韧性的整体认识(Lee和 Wang,2017)。基于心理学的韧性研究,创业领域着重于创业韧性的动态构造和形成过程,更多将其视为后天发展的能力和行为结果(Corner等,2017),致力于回答创业者如何通过韧性有效克服逆境进而推动创业活动,捕捉创业者在充满挑战、危机的情境中良好适应的过程(Bullough等,2014;Corner等,2017;Lee和 Wang,2017;Duchek,2018)。De Vries和Shields(2005)最早将创业韧性描述为行为特征的集合,认为韧性可被视为一种过程结果:它来自生活经验而不是天生的个性特质。创业韧性的内涵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丰富。Bullough等(2014)在进行危险区域创业者行为研究时,认为韧性代表在经历过艰难困苦或逆境之后,继续生活或过着有目的生活的能力。Corner等(2017)将韧性定义为在经历创伤或严重损失后,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健康的心理和情感能力水平。学者Duchek(2018)将韧性界定为预测潜在威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及适应变化并变得更强大的能力。本文通过梳理创业领域韧性文献,借鉴心理学韧性研究,将创业韧性界定为在困难重重、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面临压力、失败、危险等不利情况,仍能通过自我调节和外界帮助,实现良好适应、成功应对甚至自我超越并变得更强的能力。其包含适应、应对和超越三方面能力,“适应”表示创业者在遭遇不幸时能恢复情绪、修复自我,以达到稳定情绪的能力;“应对”意味着积极转变、克服逆境、有效化解危机的能力;“超越”则是个体在恢复自我并成功解决危机后获得成长与发展的能力。

第二,创业韧性差异性的研究。创业韧性差异性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创业者之间的韧性差异性(Sun等,2011;Fisher等,2016),二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创业韧性强度(Bullough和Renko,2013;Lee和 Wang,2017;Kamaruddin 等,2017;Duchek,2018)。前者研究如Fisher等(2016)通过215位创业者样本对比发现,与其他群体相比,创业者更有韧性。还有学者进一步发现资源型企业的创业者比风险或知识型企业的创业者具有更强的韧性(Sun等,2011)。对于哪些因素影响创业韧性强度问题回答主要聚焦于创业者心理要素和情境因素,如创业自我效能感和乐观能够强化创业韧性(Bullough和Renko,2013),创业者的积极情绪、态度和自信增强个体创业韧性(Duchek,2018)。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到特定的情境(如家庭支持、教育环境和成长经历)与创业韧性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Duchek,2018)。

第三,创业韧性对创业活动的影响。这部分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业韧性对提升创业意向、机会识别、克服创业障碍、促进创业成功等要素的作用过程。Bullough和Renko(2013)、Bullough等(2014)将韧性视为在挑战性情境下能够调动的一种资源,可以帮助创业者更好应对周围的危险环境、采取行动,他们通过阿富汗的创业者样本发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创业韧性能够促进创业意向。创业者拥有较强的创业韧性意味其更容易识别创业机会,应对创业压力(Duchek,2018)。创业韧性促进创业者的自我调整,帮助创业者克服创业障碍,更好地应对周围的不利环境,在逆境中采取行动,而非畏缩不前(Krueger,2008)。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不仅能够有效克服创业障碍,而且更易创业成功。Duening(2010)甚至将创业韧性视为创业成功的必需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原因在于韧性强的创业者能够应对创业活动中的各种压力,尤其是能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并勇往直前。

创业充满压力和风险,将韧性概念应用于需要面对挑战或应激源的创业情境,不仅可以探究创业者在高压力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表现,而且对于培育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高韧性创业者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学者虽然已经关注到创业韧性在创业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对创业韧性具体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构建创业韧性研究框架方面仍有不足,而创业失败这一特定情境对于创业韧性研究具有情境契合性和价值引领性(Corner等,2017)。

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1986;Bandura,2015)强调 “三元交互”,该理论认为环境、个人因素和个体行为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最终行为。韧性作为个体应对困境的保护机制,通过不断与外界的动态交互而形成,是个体和情境的互动结果。在此思路下,接下来部分结合创业领域韧性研究成果并根据失败情境独特性,聚焦失败事件以及创业者个体特质,重点选择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失败经验这些个体因素研究创业者本身的特质及经历对创业韧性产生的影响,并从失败后获得社会支持和失败带来的经济成本正反两方面考察情境要素对创业韧性的作用。对于通过个体因素和失败情境形成的韧性影响哪些创业行为,结合创业失败研究成果重点考虑韧性对失败恐惧、失败学习和再创业意向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 1 失败情境下创业韧性研究框架
三、失败情境下创业韧性的影响因素

韧性是不利情境下个体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Tusaie和Dyer,2004),创业失败情境到底能否激发创业韧性以及如何刺激创业韧性,与两方面线索密不可分。一方面是从创业者本身入手,关注其个人特征(自我效能感、乐观)和以往创业经历(创业失败次数);另一方面是聚焦创业失败事件(Corner等,2017),从失败后得到的保护因子(社会支持)和危险性因子(经济成本)两方面分析对创业韧性的影响。

(一)创业者与创业韧性

创业者作为失败情境下经济损失的承担者和消极情感的感受者,自身特征和经历会对韧性起影响作用,进而促进不良应激状态的缓解和改善。应激是个体内部的稳定态势受到危机或紧急情况所触发的一种情绪状态(Pacák和Palkovits,2001),而韧性是不利情境下个体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Tusaie和Dyer,2004)。当失败作用于不同的创业者时,韧性这种应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则可能与个体特质和以往情境反应经历有关。

(1)自我效能感与创业韧性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必要行动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判断、预测和信念(Bandura等,1978)。自我效能感通过认知改变和情绪来调节个体行为。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来看,创业失败后个体韧性的激发与其密切相关。首先,从认知层面来看,失败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积极自我认知有利于韧性的激发(如Werner,1995; Masten,2001)。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进行挑战性任务选择时,会促使自我激励机制并坚定信心,遇到障碍与失败也能持之以恒,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去实现目标。具有积极自我认知的个体对自己和周围环境、应对挑战的能力以及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控制能力上都有积极的感受(Davey等,2003)。这种品质有助于创业者克服挫折和磨难,快速走出失败阴影,增强面对不利情境的恢复和应对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成长,而情绪应对、良好适应和实现超越三方面都是创业韧性的维度,因此从认知层面上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促进创业韧性。

其次,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情绪和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失败事件发生后,创业者不可避免会触发痛苦不堪、抑郁难过、焦躁不安等应激状态,这些情绪反应会阻碍创业者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环境中的不利威胁、采取一定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有利于缓解负面情绪、保护自我调节功能,而情绪恢复和面对不幸时努力化解危机的能力是创业韧性的关键维度。从行为角度来看,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强化管理压力和冲突能力的信念来增强韧性,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让其相信他们有能力在挑战性环境中采取适当的必要行动,从而帮助他们从逆境中成长,而不是退缩(Bullough和Renko,2013)。因此,失败后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压力环境和从事创业活动的创业者,也就是自我效能感强的创业者将更有能力强化其创业韧性。

(2)乐观与创业韧性

乐观意味着个体倾向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总能看到事物的光明面并对未来成功充满信心(Luthans等,2007)。一项关于美国战俘的韧性研究表明,乐观是应对创伤的一种保护性因素,可以较好预测复原力并增加创伤应对的韧性(Segovia等,2012)。乐观体现在积极愿景和对失败的不同看法上(De Vries和Shields,2005),即使身处失败险境也擅于挖掘事物的良好一面,传递正能量进而激发创业韧性。

面对挫折和逆境,创业者能否保持乐观是创业韧性的重要先决条件(Bullough等,2014;Duchek,2018)。乐观个体更有可能将逆境视为挑战,将问题转化为机会,尝试适应并保持信心,迅速从挫折中反弹并坚持下去(Segovia等,2012)。失败事件发生后,积极乐观的主体一方面会通过情绪—认知加工途径减弱消极的压力和逆境感知,帮助抵抗压力、促进个体积极对压力情境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会积极接受挑战,采取实际行动以改变现状,实现难关的解决而不仅仅是做预期的事情。由此可见,乐观是影响创业韧性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个体在失败情境下的情绪恢复、困境解决和成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失败经历与创业韧性

从个体韧性研究来看,挑战或风险因素是韧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Masten,2001),韧性主要源于遭遇压力、危险等逆境并成功应对的经历,个人早期经历的逆境和压力水平会影响其在今后生活中应对危急情况的方式及能力。儿童时期暴露在可控压力下的个体将会在成人时期表现出更高的韧性,能将不利情景进行重构,积极适应困境并化解压力(Masten等,1990)。将创业者以往失败经历视为一个创业韧性构建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打破初始状态下的韧性机制,将压力刺激源转化为挑战应对技巧,帮助其从逆境中反弹。换而言之,风险情况下的积极体验和应对会增强个体后续的韧性(Dewald和Bowen,2010)。

先前创业经历尤其是创业失败经历会影响创业者的韧性构建。Duchek(2018)在对八位杰出创业者进行韧性研究时发现,这些创业者在取得现有成就之前都进行了早期创业活动,早期创业活动塑造了其具有强大的创业韧性。Ozeki等(2015)也发现若团队成员缺乏处理危险事件的经历,那么韧性可能不会在危险情况下发挥作用。创业者先前的失败经历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转换为创业经验,而创业韧性发展受这种经验的影响,特别是以往成功克服不利阻碍、解决难关的失败经验。当创业者经历先前失败事件后获得的良好适应,将促使其积极开展新活动,在随后的创业活动中再遇失败时将表现出更强的创业韧性。

(4)自我效能感与乐观对创业韧性的交互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期望在塑造个体心理健康和影响行为方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Basen-Engquist等,2013)。期望有两种基本类型:自我效能感和乐观,前者是指个人对实现理想结果的能力期望;后者重点强调对未来发展产生积极预期,对自我之外结果的期望,可能反映对环境而不是个人能力的评估(Pu等,2017)。当失败后个体需要坚定信心,通过积极感受促进情绪的恢复、状态的调整才能激发韧性(Duchek,2018)。这种信心的找寻与积极情绪的维持需要借助对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积极期望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失败后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乐观共同影响创业韧性。

首先,二者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创业者情绪恢复,产生韧性保护机制。面对失败时,具有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乐观的影响下,降低抑郁和沮丧情绪(Pu等,2017),他们在挑战性逆境中仍相信自己的能力,倾向于将问题视为挑战而非威胁,体验较少的负面情绪唤醒,而情绪恢复能力是创业韧性的主要维度之一。其次,从行为角度来看,二者共同作用有助于激发个体采取实际行动调整现有状态、重整旗鼓以实现绝处逢生,努力应对也是创业韧性的关键维度之一。最后,自我效能感和乐观交互作用,不仅帮助创业者良好适应和恢复,增强失败情境下的有效适应和积极应对的能力,而且促进其在行为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超越也是创业韧性的重要维度之一。

(二)创业失败情境与创业韧性

创业失败虽然给创业者带来巨大的情感、经济和社会负担,易造成其一蹶不起,但失败事件反过来作为一项挑战因素是创业韧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逆境才能进一步激发创业韧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作为一个复杂现象,创业韧性的生态系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它是保护性因子(支持性网络或积极的社会环境等)与危险性因子(家庭暴力等)交互作用的影响机制,从失败情境出发,接下来重点阐述社会支持和经济成本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从其积极和消极方面的作用,思考创业韧性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支持与创业韧性

社会支持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指社会网络提供的心理和物质资源,旨在使个人有能力应对压力(Cohen,2004)。社会支持由不同的系统提供,包括亲密的夫妻关系、家庭、社区、国家和国际系统,为不利情境下激发个体韧性、努力解决困境、化险为夷提供帮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社会支持可能会促进压力调节、情绪改善行为,增强个体韧性(Sippel等,2015;Duchek,2018)。逆境中的社会支持给个体不仅带来物质上的支援,同时还有精神上的关怀和帮助(Kamaruddin 等,2017)。创业失败事件发生后,创业者获取的社会支持一方面解决物质上的困扰,比如提供给创业者资金和资源使其渡过困境,更好应对创业失败;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促进创伤后适应性水平演化,给创业者提供积极的保护机制,抵抗失败带来的情绪困扰,使其更有信心和心理资本来克服逆境并积极发展。综上可见失败后创业者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创业韧性的增强(Kamaruddin 等,2017)。

社会支持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构支持,即个人社交网络的规模和范围、社交互动的频率;功能支持,即社交互动在情感或工具需求方面有益的经验或感知;情感支持,即使人感知到尊重、照顾等舒适感的行为;物质支持,即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物质和服务等(Sippel等,2015)。社会支持有效性可能因所提供的支持类型而异,如在创伤性压力背景下,功能支持比结构支持更能预测韧性(Southwick等,2005;Pietrzak和Southwick,2011;Sippel等,2015)。这意味着,失败发生后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取决于社会支持的来源、类型和时间,以及与个人或系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的匹配,创业者通过适度的情感或工具需求层面的有益感知更能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进而促进失败创伤的恢复与良好发展,表现出更强的创业韧性。

(2)经济成本与创业韧性

韧性更能被逆境中的压力源所激发(Masten,2001)。负面事件和危险情境的严重程度对韧性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存在显著影响,Ozeki等(2015)探索了不同程度的危险事件及其发生频率对团队韧性的影响,发现危险性较低和中度的事件更易被有效解决。作为失败严重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经济成本是影响创业韧性产生机制的重要因素。经济成本是失败情境下创业者可明显感知到的危险性因子,较大程度上激活创业韧性,使创业者摆脱消极困境并从压力和危险中获益。

经济成本主要是指失败导致的创业者个人收入损失或债务增加(Ucbasaran等,2013)。创业失败带来的经济成本具有“双元性”。即一定程度的经济成本可有效激发创业韧性,保护创业者减少失败阴霾影响,提供成功走出困境的契机;但是当经济成本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个人心理防备界限时会抑制创业韧性。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经济成本等逆境因子可唤醒并激活一定的保护性因子,在主观上呈现积极、主动状态,使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得到积极适应。但当经济成本过高时,“物极必反”,创业者的自我防御系统被打破,无法进行较好恢复。如失败带来的债务增加、社会关系破裂、个人名誉受损及一系列愤怒、痛苦、悲伤、沮丧等负面情绪严重威胁个人对外界环境的有效调控与适应时,会影响主体的自我感知和整体恢复进程(Shepherd等,2011;Ucbasaran等,2013),此时创业者难以达到对失败的良性适应,无法刺激强创业韧性。

四、创业韧性对失败后创业者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拥有较强创业韧性的创业者,在遭受挫折之后,不仅能够回归最初或平衡状态,而且会在脱离逆境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Tusaie和Dyer,2004)。适应、应对并取得超越的能力对于后续心理及行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部分重点探讨创业韧性对失败后恐惧心理的缓解、失败学习的产生和后续创业意向的激发三部分的作用机制。

(一)创业韧性与失败恐惧

创业阶段遇到的障碍,会引发一种基本的心理规避动机——失败恐惧。失败恐惧会激发个体焦虑、害怕等情绪,降低成就动机甚至产生不作为倾向(Morgan和Sisak,2016)。Kollmann等学者(2017)基于成就动机的社会认知视角,将失败恐惧定位为在创建企业过程中由障碍激活的应对回避动机。失败恐惧包括对耻辱感和尴尬的恐惧、对自我价值降低的恐惧、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对社会价值降低的恐惧和令重要的人失望的恐惧(Conroy,2001)。创业者经历失败后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失败恐惧,总体失败恐惧程度也会增加。创业韧性是缓解外界压力、危险、障碍等消极因素的重要心理保护机制,通过失败后对失败事件的信息接收、转化及加工处理的认知调节和情绪恢复使失败恐惧感减弱。

首先从失败后信息接收、转化及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来看,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受到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干扰性较低,因此能够更加理性地收集和加工失败信息,信息的收集范围更广、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更深,从而对未来发展和价值创造有更准确的把握,降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自我社会价值降低的恐惧。其次,从失败后情绪恢复角度来看,创业韧性作为个体的积极特质,为创业者提供保护,更有助于各种负面情绪的应对和缓解,负面情绪的减少降低了对羞耻感或尴尬的恐惧,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不会担心让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失望。创业韧性较强的个体更能够通过自身的抗压能力从不利情境中反弹,并在信息传递、处理过程和情绪恢复中降低各种失败恐惧。反之,缺乏创业韧性的人很难走出恐惧阴霾,会放大各种恐惧,对失败的恐惧感受更加强烈。

(二)创业韧性与失败学习

失败后真正开展学习并获得有效学习成果并非易事(Edmondson,2011)。这主要因为失败事件带来的财务成本及负面情绪使创业者无法直面失败,削弱学习的动机和效果。积极的心理资本在促进学习方面起到关键作用(Carmeli,2007)。首先,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看待失败的方式不同——他们把失败转换成机会,并通过积极学习来展示对失败的“建设性反应”(De Vries和Shields,2005)。这样,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倾向和学习主动性。其次,在面对失败这种消极事件时,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可以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激发目标动机,能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失败引发的负面情绪体验会触发创业者的神经系统,将其注意力吸引到失败信息中。而失败学习本质上是对失败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在失败后会更容易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更加积极地获取和转换信息(Corner等,2017)。这是因为创业韧性不仅能转移创业者自身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抑制损失感,而且能帮助其积极应对由于损失带来的次要压力源,降低失败学习的障碍。不少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创业韧性是刺激失败后个体走出失败阴影进而投入学习的重要因素(Bullough等,2014;唐静等,2016;Duchek,2018;郝喜玲等,2018)。

(三)创业韧性与再创业意向

Bullough等(2014)将创业意向描述为一种认知状态:一个人通过自我肯定的决定,目标是建立并拥有一个企业。现有研究证明,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更容易充分整合资源开展创业活动(程聪,2015;Contreras等,2017)。首先,创业韧性强的个体在遇到失败时会保持积极态度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善局面而不仅仅是做预期的事情(De Vries和Shields,2005)。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在失败后不轻言放弃,努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进行失败学习,从而为再创业活动激发信心并奠定基础,因此失败后其创业意向更强。

其次,创业韧性强的创业者通过改变失败认知而提升创业意向。Krueger等(2000)认为创业意向是从创业行为的期望和可行性的认知中发展而来的,对创业可行性期望越高的个体创业意向越强。创业失败使创业者遭受巨大的情感创伤和消极打击,进而易产生自我否定的负面认知。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可能会使面临挑战的个体对新企业的可行性产生消极影响。韧性会改变这些认知(Masten,2001),适应力强的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积极抵御不良情绪的侵袭,恢复自我并主动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获得自我超越,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影响个人再创业的自我意识。失败发生后,创业韧性强的个体不是一味抱怨局势之艰难、恐慌失败带来的可怕后果,而是愈战愈勇,重燃斗志,积极进行再创业尝试,直至最终取得成功。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原则,个体因素、环境影响和行为结果相互作用,互为决定因素(Bandura,1986)。创业韧性作为逆境中的个体积极要素,不仅是外界环境、个体特质和行为表现的共同反应,亦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反应及行为应答的完整结构。本文在回顾心理学韧性研究基础上,梳理了创业领域的韧性相关研究,并基于此将创业韧性引入创业失败情境并进一步发现,创业韧性受特定主客体的影响。

一方面,基于个体角度,以自我效能感、乐观为代表的积极特质及失败经历这种个体体验是有效激发创业韧性的关键因素,越是自我效能感高、积极乐观并拥有成功解决危机经历的个体,越易走出失败困境并获得成长发展。另一方面,聚焦失败情境本身,失败成本和社会支持是此情境下的典型危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适度失败成本或直接促进保护性因子的唤醒和整合进而激活创业韧性,而社会支持这一社会网络体系带给创业者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同时,创业韧性通过失败后信息接收、转化及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及反馈方式,影响个体心理层面的调节恢复和后续失败学习及再创业意愿的行动机制。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在先前研究基础上明晰了创业韧性的内涵和维度。结合韧性可在后天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活动而不断增强的特性(Coutu,2002;Bullough和Renko,2013;Duchek,2018),更多强调韧性的动态构造和形成过程。鉴于此,我们将创业韧性界定为,创业者面对特殊情境下的艰难险阻,实现情绪恢复积极应对困难、在新的状态下达成良好适应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包括适应、应对和超越三方面能力维度。二是,本研究构建了失败情境下创业韧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基于创业韧性和创业失败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创业失败后,创业韧性强度变化的前因与后果,对于如何构建创业韧性以及创业韧性发挥作用的路径机制做了剖析,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创业韧性研究不仅为探索不确定情境中创业者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提供逻辑框架和思维范式,也能为创业者应激反应与处理、为压力情境下创业者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支持。从实践中也启发创业者需充分进行韧性建设、投资和开发,并利用韧性这一心理资本将失败信息、知识和经验充分转化为创业能力,有效推动后续学习和再创业活动开展。

(二)不足与展望

首先,创业韧性概念的深化。韧性在创业研究领域刚刚起步,借鉴心理学韧性研究成果(Masten等,1990;席居哲等,2012;Kautz等,2017),结合失败情境的独特性,本文尝试从适应、应对和超越三方面能力维度来界定创业韧性。但韧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即使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存在争论和矛盾,如韧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还是情境化心理状态?韧性是否会因事因地因人而存在变化?未来创业韧性研究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地域(韧性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保障制度和宗教等因素影响)甚至具体事件(韧性受应激源强度、频率和作用方式等影响)的不同而进行差异化探索。再具体到失败情境下,不同程度的失败创业历程是否会对韧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背后可能的心理机制是什么?韧性强的人更敢于承担失败风险还是韧性强的人更不容易自我界定为失败?不同韧性的人对于失败本身的理解和认识,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其次,创业韧性量化研究。虽然心理学领域的韧性量表经过多年发展已趋于成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但创业韧性研究较晚,缺乏适用于创业者群体的量表(Lee和Wang,2017)。本文虽然对创业韧性概念和维度做了界定和区分,但是并没有涉及量表开发,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创业失败情境,开发适合的测量量表为实证研究打下基础。未来研究可以在韧性的层次模型范式下(Hunter和Chandler,1999),结合情境的特殊性,开发在失败打击下具有不同复原力强度的创业韧性量表,诠释高、中、低层面创业韧性的结构。也可抓住韧性在不确定情境下恢复、应对和超越能力层次的特点(王鉴忠等,2015;郝喜玲等,2018),进行创业韧性多维度量表开发。此外,未来研究也需要考虑创业韧性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为了失败情境下创业韧性概念的刻画和细分,进一步探究韧性对创业者决策和后续活动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如一手调查数据、实验法和案例访谈等方法,同时也要思考时间因素的作用,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多渠道获取数据,探索创业韧性的时间变化规律。

最后,创业韧性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环境和行为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从创业者个体特征和失败事件特征两方面来构建研究模型并推导研究逻辑。这主要考虑创业韧性研究成果较少以及失败情境的复杂性,选择与研究情境高度相关的变量构建框架并推导线性逻辑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些要素之间彼此独立,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创业韧性的影响。我们基于已有文献推导了乐观和自我效能感交互作用对创业韧性的作用原理,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如自我效能感和失败经历对创业韧性的交互作用,以及探讨创业者个体因素与失败情境因素交互对创业韧性的影响。如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经历高成本的失败时,韧性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会有何差异;乐观且社会支持较高的创业者经历高成本的失败时,其创业韧性的强弱以及作用路径有何不同,这些都有待未来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Ayala J C, Manzano G. The resilience of the entrepreneur. Influence on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4, 42: 126–135.
[2] Bandura A. On deconstructing commentaries regardi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self-regul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41(4): 1025–1044.
[3] Basen-Engquist K, Carmack C L, Li Y S, et al. Social-cognitive theory predictors of exercise behavior in endometrial cancer survivors[J]. Health Psychology, 2013, 32(11): 1137–1148.
[4] Bullough A, Renko M.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during challenging times[J]. Business Horizons, 2013, 56(3): 343–350.
[5] Bullough A, Renko M, Myatt T. Danger zone entrepreneurs: 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and self-efficacy fo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4, 38(3): 473–499.
[6] Contreras F, De Dreu I, Espinosa J C.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J].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7, 13(3): 80–88.
[7] Cope J.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from failure: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1, 26(6): 604–623.
[8] Corner P D, Singh S, Pavlovich K.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d venture failure[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7, 35(6): 687–708.
[9] De Mol E, Ho V T, Pollack J M. Predicting entrepreneurial burnout in a moderated mediated model of job fit[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8, 56(3): 392–411.
[10] Dewald J, Bowen F. Storm clouds and silver linings: Responding to disruptive innovations through cognitive resilie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0, 34(1): 197–218.
[11] Duchek 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 biographical analysis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14(2): 429–455.
[12] Duening T N. Five minds for the entrepreneurial future: Cognitive skills as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for next generation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a[J]. The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2010, 19(1): 1–22.
[13] Edmondson A C.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from failur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 89(4): 48–55.
[14] Fisher R, Maritz A, Lobo A. Does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fluence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 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6, 22(2): 39–53.
[15] Hayward M L A, Forster W R, Sarasvathy S D, et al. Beyond hubris: How highly confident entrepreneurs rebound to venture agai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0, 25(6): 569–578.
[16] Kamaruddin S H, Manap J, Idris F, et al. The role of external protective factors on young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An explora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 7(7): 1–12.
[17] Kautz M, Charney D S, Murrough J W. Neuropeptide Y, resilience, and PTSD therapeutics[J].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7, 649: 164–169.
[18] Kollmann T, Stöckmann C, Kensbock J M. Fear of failure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tacles and nascent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An experiment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7, 32(3): 280–301.
[19] Lee J, Wang J.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17, 41(6): 519–539.
[20] Madni A M, Jackson S.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ilience engineering[J]. IEEE Systems Journal, 2009, 3(2): 181–191.
[21] Morgan J, Sisak D. Aspiring to succeed: A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fear of fail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6, 31(1): 1–21.
[22] Ozeki M, Yonezawa K, Negayama K. Group resilience in incidents of varying degrees of danger and frequency[J].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2015, 31(1): 13–24.
[23] Pietrzak R H, Southwick S M.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OEF-OIF Veterans: Application of a novel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and examination of demographic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1, 133(3): 560–568.
[24] Pu J, Hou H P, Ma R Y.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on dep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dispositional optimism[J]. Current Psychology, 2017, 36(3): 410–416.
[25] Richardson G 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f Clinicla Psychology, 2010, 58(3): 307–321.
[26] Segovia F, Moore J L, Linnville S E, et al. Optimism predicts resilience in repatriated prisoners of war: A 37-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2, 25(3): 330–336.
[27] Shepherd D A, Patzelt H, Wolfe M. Moving forward from project failure: Negative emotions,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6): 1229–1259.
[28] Sippel L M, Pietrzak R H, Charney D S, et al. How does social support enhance resilience in the trauma-exposed individual?[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5, 20(4): 10.
[29] Sun J, Buys N, Wang X C, et al. Using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to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11, 11(2-4): 182–202.
[30] Tusaie K, Dyer J. Resilienc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J].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2004, 18(1): 3–10.
[31] Ucbasaran D, Shepherd D A, Lockett A, et al. Life after business failure: The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business failure for entrepreneu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39(1): 16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