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 Vol. 40 Issue (9): 18-29     
文章浏览量:[]

0

文章信息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年40卷第9期
杜晶晶, 王晶晶, 陈忠卫
Du Jingjing, Wang Jingjing, Chen Zhongwei
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创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Narratives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study: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 40(9): 18-29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8, 40(9): 18-2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1-03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8第40卷第9期
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创业研究的另一种视角
杜晶晶1,2, 王晶晶1,2, 陈忠卫1,2     
1.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安徽财经大学 创新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中心,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是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强调语言和语言生成,以话语、故事分析为方法论工具的创业研究。作为与实证主义相对的一种研究范式,它为探究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尝试和手段。在总结回顾了创业叙事的缘起、研究范围、重要立场后,本文选择了5个在创业领域有较高影响力期刊的34篇文章进行梳理和总结,回顾了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主要研究脉络与研究方法,并从方法及内容上对未来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对于系统梳理创业叙事这一前沿研究领域,了解和发扬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叙事创业叙事故事身份意义建构
Narratives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Study: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Du Jingjing1,2, Wang Jingjing1,2, Chen Zhongwei1,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2.Center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Growth,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Summary: Narratives in entrepreneurship focus on the use and generation of words, which is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iscourse and story analys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nguistic turn. As an opposite research paradigm compared with positivism, narratives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study have opened a new door in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Narratives provide an approach that promises insights into the prosaic or everyday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which has also been labeled as " a science of imagination” for what entrepreneurship might offer as a contribution to scholarship(Gartner, 2007). Despite the rising interest in narrative approaches in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 we must acknowledge that the broad label of narrative research encompasses research that varies in the " kinds of dat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pistemological position, research questions, even in definition of narrative”(Riessman, 2008), which issues great challenges to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ers who want to analyze their own narrative materials. Meanwhile, not enoug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 narrative turn”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domestic academia, with the lack of research papers as well as introductory articles. 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 especially for domestic scholars who are not adept in using narrative methods, this paper combs the research frame and methodologies in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lected papers from top 5 journal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t defines the definition, research scopes and basic standpoints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with a review of extant contributions of narrative materials to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fter that, the main topics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 literature are generalized and reviewed in the aspects of entrepreneurial identities,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narrative competence,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are also summarized, highlighting the vast number of approaches used by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 analysis of narrative”, " narrative analysis”, or both according to Polkinghorne(1995). Finally, this paper draw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s for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in both methodologies and relevant research themes. For example, rebuilding entrepreneurship, thick description of entrepreneurs career paths, mechanisms of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nd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under the internet context. The conclusion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plo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narrative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The primary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we make a thorough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and benchmark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which demonstrates its uniqueness in organizational studies. Second, a research framework is provided covering the main topics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hemes through a careful literature review. Finally, approaches gathered from varied fields from early literary criticisms to contemporary critical analyses are compared as to demonstrate and reflect upon how narrative approaches can contribute to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While the empirical approach still dominates the mainstream of management studies, the promotion of narratives in entrepreneurship provides a more inspiring way in exploring the complexity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Key words: narrative;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 stories; identity; sense-making

一、引 言

近些年来,创业研究领域的显著变化之一,是创业研究“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的兴起,“叙事”“讲故事”等标签频繁出现在主流创业学期刊的文章上。创业学的两本重要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和《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分别为这一主题刊登过专刊,致力于创业叙事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学术刊物在国外也开始出现。Fletcher(2003)曾用“创业研究领域的第五次运动”来描述这一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活动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而是由社会过程实现、形成和建构的,是语言及论述通过理解和意义传递创业知识的过程。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为概念化“创业”这一过程提供了富有成果的新视角(Johansson,2004),也为理解其中的一些单调要素提供了有力工具(Steyaert,2004)。但我们同时也发现,作为理解人类经验的一种手段,叙事研究领域博大精深,其使用的范围和方法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Riessman(2008)指出,在叙事研究的大帽子下,充斥着“不同类型的数据、理论观点、认识论立场、研究问题,甚至对叙事本身的定义都不清晰”。因此,厘清叙事取向下创业研究的来龙去脉,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与比较不同的叙事方法,对于立足叙事对创业研究的贡献,更好的发扬和利用这一工具十分必要。

反观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叙事转向”的创业研究缺乏关注,用叙事方法进行创业研究的文章十分少见,对创业叙事研究进行介绍的文章也为数不多。因此,本文尝试对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究竟如何定义?其发展脉络和历史传承如何?叙事研究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存在哪些区别?对于创业研究领域来说,该方法未来面临哪些发展机遇与挑战?依循这一思路,在系统性回顾了创业叙事的缘起、研究范围、重要立场后,本文选择创业研究领域有影响力期刊的34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对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主要研究脉络、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从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上对未来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在当今实证主义研究居于主流地位的背景下,了解和发扬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对于探究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种更具想象力的尝试和手段。

二、创业研究的叙事转向

英语中的“叙事”(narrative)一词是由拉丁语“narrare”演变而来,本意是“讲述、传递信息”。叙事是人类传承至今的一项古老实践。故事以及对故事的谈论是我们给这个世界赋予意义、在建构生活和共同体时相互支持的方式(瑾•克兰迪宁,2012)。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陆的学者们为了消解主观、客观二元主义以及为经验建构一个心理学基础,提出了“语言学转向”的概念。伴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把关注的中心问题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在这一背景下,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纯文学角度的叙事与叙事语法转移到探究叙事与社会、文化、历史、读者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唐伟胜,2003)。真正将叙事作为描述人类体验的知识形式加以重视的,是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提出了“范式性认知”(paradigmatic cognition)和“叙事性认知”(narrative cognition)的区别,首次将叙事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叙事正式作为一种方法论确立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其出现强化了对故事的谈论,强化了故事在我们生活中的功能及其在处理集体事物时的地位;它回应并挑战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长期垄断的地位,并将研究方法论转向思考经验的多样性(Connelly和Clandinin,1990)。自此,作为叙事的社会科学研究开始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将叙事研究引入创业学当中的重要人物是William B. Gartner。Gartner(1993)在其文章《言语导致行为》一文中,传承了Weick组织研究的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了“涌现”(emergent)一词来强调创业过程的情境化与创造性,成为在创业研究中强调“语言”重要作用的先驱者,也为此后创业叙事研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实证主义占据创业研究的主流,创业者往往被贴上了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积极正面的标签。随着创业过程研究的兴起,叙事研究为深入探究创业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有力工具,创业者的个性黑暗面、性别差异、创业失败等研究重点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对传统创业研究交易导向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即认为“创业者与文化情境是分离的”;取而代之的是“特定情境下的创业者”作为最基本分析与理解的单元。也就是说,创业活动的情境变量,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场所,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建构而成的(Bruni和Perrotta,2014)。在这里,无论是创业者内部特质或是外部环境都不再重要,重点被放在内外部持续不断的沟通上。使得内部环境,如个性、资源禀赋、家庭等与外部环境,如利益相关者、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等更好的契合。由此,创业研究的重点由“机会的发现”转向“机会的创造过程”,由对创业(创业者)的关注进而转向创业行为与创业过程(Steyaert,2007)的关注。事实上,在创业领域,无论是研究报告、教学过程还是社会媒体,叙事促进了外界对创业活动的解读与理解。报纸报道、人物传记与电视纪录片充斥了各种叙事主体,加速了创业活动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对于创业研究来说,叙事分析不仅探究了创业过程的“什么”与“如何”因素,还能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这一过程在不同的文化与情境下是如何演化与发展的。

三、创业叙事的研究基准

(一)故事、叙事与叙事研究

作为与实证主义相对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叙事研究的内涵并没有被清晰界定,在实际操作中,叙事、叙事分析、叙事研究等术语也存在着等同混用。“叙事”可能用来指任何与叙事有关的研究,例如使用故事作为数据的研究、以叙事或故事作为表达形式的研究、以叙事作为内容分析的研究、以叙事作为结构方式的研究等等(瑾•克兰迪宁,2012)。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存在着很多的叙事分析方法和形式,故事和叙事也作为数据用在其他的研究方法之中。但不同的研究方法侧重点存在不同:如叙事研究与生活体验研究有共同的领域,即生活史;人种志研究的研究领域则是社会、文化;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等的研究领域则是语言(蔡春,2008)。以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观为哲学基础,Connelly和Clandinin(1990)将“叙事探究”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论加以确立,认为叙事探究是一种理解和探究经验的方式,是一种立足于关系和社区之中,以关系性和参与性的方式关注专门性的知识和认识,严格的将叙事研究的哲学背景和研究范围加以界定,使叙事研究有了一种更精确、狭义的定义。

(二)创业叙事的研究范围

随着叙事研究在组织管理领域影响力的扩大,出现了创业叙事(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这一独特的研究方向。鉴于叙事研究出现的多样性与混杂性,创业叙事研究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王辉(2015)把创业叙事研究看成是创业研究对叙事研究方法的一种整体性借用,大致描绘出了创业叙事研究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特点。如果以叙事研究的操作性定义来看,叙事就是“叙述”“故事”(蔡春,2008)。创业叙事即是创业者或创业研究者“叙述”发生在创业中的“故事”。“故事”构成了“叙述”的内容,“叙述”赋予“故事”以意义。因此,“创业叙事”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就可以分为:“创业叙事”(强调故事或被叙述的事件)与“创业叙述”(强调叙述的行为或语言表述)。在这一研究范围下,与其他相关的一些研究方法,诸如话语分析、内容分析等或有重叠,甚至是不加以严格区分的。因此,本文这里用“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来探讨“创业叙事”的广义界定,一切以“语言学转向”为背景,强调语言和语言生成,以话语、故事分析为方法论工具的创业研究都可以涵盖到这一研究主题和研究范围之下。

(三)创业叙事研究的重要立场

从哲学起源上看,叙事研究反映了后结构主义的研究立场。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形而上学的依附进行了批判,使得近代哲学的“主体—客体”思维模式让位于意义辨析、语言表达的分析以及言语行为。催化了社会建构理论等一系列新思潮的产生。社会建构理论虽然内部流派纷呈,但其核心思想认为:人类的知识是建构出来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秦亚青,2006),这与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观在认识论的基本假设上是一致的,也构成叙事研究的重要立场。

无论是社会建构主义还是实用主义观点,都强调主体间互动建构社会意义,强调施动者和结构互动所建构的身份和认同,尤其突出观念在塑造行为方面的作用(秦亚青,2006)。因此,叙事研究已成为探究创业过程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尤其在表述创业意图、行为及二者间不同情境下的互动关系时尤为突出(Gartner,2010)。对于创业过程中的一些复杂、隐蔽的结构与过程,叙事研究的优越性就会突显出来。

四、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脉络梳理

为了了解创业叙事领域的研究现状,我们以“entrepreneurial及narrative/stories/storytelling/discourse/discursive”等为关键词,对Elsevier Science、EBCSO等数据库2000—2016年间的文献进行了搜索,并特别关注了5个在创业领域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这5个期刊分别是《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Small Business Economics》、《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依循创业叙事的研究基准,我们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在仔细研读筛选文献以及引文后,又保留了引用频次高的来自于其他杂志等几篇文献。筛选出的文献中主要是采用叙事的研究方法,也有反映叙事的认识论,构成样本共34篇,以此进行分类探究。在此基础上,对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主要研究脉络回顾如下。

(一)创业者身份建构

创业者身份是创业叙事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创业者通过创业叙事来进行身份的建构。这里的身份,从主体的角度来说,体现出一种关于创业者自我的认知与体验。因此,身份的建构过程也是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过程。从古至今,创业者的身份就是由无数的个人英雄主义、充满男性气质的话语或行为所标注。也就是说,读者们在联想创业者这一概念时,总是不自觉地把他们与个体化的、英雄的、阳刚气质等词语联系起来,这种观点甚至渗透到创业教育当中,我们力图培养的企业家也是这方面特质的代表。这一视角也是创业者身份的现代观(实证主义观点)的集中体现。在这里,创业者身份被看作是创业者人格变量的一个因素,应用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当中,是静态的、结果导向的假设体现。而叙事取向下的创业研究采用社会建构的观点,认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是开放的、变化的、情境依赖的(Larty和Hamilton,2011)。这一观点下创业者身份并不再是创业者自我定义的结果,而是社会情境中互动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从公众对于“创业”一词的认知中可以总结,创业者群体是由文化规范与社会期待所确定的一种独特性存在,这一形象就代表了创业者的身份。这一身份有两层含义,一是群体身份代表的“什么”,另外一层是独特个体身份代表的“谁”(Anderson和Warren,2001)。因此,广义的创业者身份应该放诸于更广阔的制度、文化背景当中,包括家庭、种族等,而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结果。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对于创业目标的关注,认为其中应该包含公众的、情境的、道德的维度(Clarke和Holt,2010)。对于女性创业者研究的兴起也逐渐反映出传统创业者身份定位的缺失,及对男性气质主导的创业者标签的挑战(Verduijn和Essers,2013)。Lewis(2015)从创业者身份与女性身份视角出发,刻画了女性创业者领导者角色的身份塑造过程。Yitshaki和Kropp(2016)将科技创业者与社会创业者创业热情与身份认同之间进行了对比;Duncan和Pelly(2016)则描述了技术人员向创业者的转型过程。总之,创业者身份研究需要关注的是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创业者形成独特人生故事的社会建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创业绩效、创业效果等体现出来的,叙事研究无疑为这一视角提供了一个抵达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创业学习

对于创业学习这一研究主题,长久以来,以创业机会“发现观”为代表的主流创业研究秉承了经济学和实证主义观点,认为创业者通过直接观察或亲自参与而获得感知形成创业体验,对过去决策结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随后,创业认知学派从创业者微观心理机制出发,认为创业者采用认知策略,如启发式比较吸收获取新知识,或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结构相连接进行学习。在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以上研究视角却忽略了创业学习过程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因素。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缺失,Rae(2000,2004,2005)提出将叙事分析引入创业研究当中,采用话语分析、讲故事等方式,撰写了多篇文章讨论创业者是如何通过学习积累创业经验,展开创业活动的。建立在社会建构的方法论上,Rae认为创业学习是逐渐显现的社会产物,是创业者通过言语、交谈与外界环境互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建立并完善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不仅知晓“自己是谁”,也十分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Rae,2000)。因此,这一视角下的创业学习不仅意味着创业者通过嵌入组织内外部社会关系来获得新知识,也意味着创业者随着企业的成长,学习适应新角色而进行的身份转变。这一结论对于创业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创业学习不仅是认知层面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更是社会层面身份角色转变带来的思考方式的转型。同时,这一结论对创业教育本身也提供了反思:创业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情境依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习得性的行为与结果,创业者有效学习的真谛在于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探索与经验积累。

(三)创业失败

创业失败是创业过程不可分割甚至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在过往的创业研究中,对创业过程的探索大多是基于英雄化的创业者形象,及创业过程中的积极要素,创业者个人,乃至企业文化当中的负面要素却很少被提及(Smith和McElwee,2011)。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创业行为当中的一些“黑暗面”,创业者也被看作是“有瑕疵的英雄”而被重新审视。这些负面要素既包含创业者个性当中的傲慢、自恋、自私等,还包括创业失败。当然,创业失败是对创业过程影响最深,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主题,在实证主义对创业失败进行了一定探索的基础上,叙事却从另一方面为我们接触和了解失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叙事理论让我们了解失败所处的情境,了解组织中的成员是如何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利用手中复杂的资源去做出失败的归因判断。因此,叙事视角下的创业失败研究多以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背景,如面临破产,处于危机,在社会建构的冲突环境中,通过讲故事等叙事分析,对创业者创业行为当中的“黑暗面”,如“耻辱”(Singh等,2015)、“失败归因”(Mantere等,2013)等进行深入描绘与刻画,或对企业失败的心理机制(Byrne和 Shepherd,2015)进行细致剖解,力图更加全面、客观的揭示创业过程“黑箱”。这里,无论是创业者个人负面情绪还是企业的破产危机,并不是一个结果或标签,而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蕴含了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为后续创业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创业失败本身也是一种创业学习过程,通过叙事,创业者的认知、期待和身份认同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叙事既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与互动。

(四)创业机会的建构

关于创业机会,主流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对机会的认知,是建立在对机会最大效用利用的发现——评估——开发过程,而忽视了创业过程本身有趣的、流动的、创造性的、戏剧化的内在机理(Hjorth,2007)。Garud和Giuliani(2013)提出了叙事视角的机会观,他们指出,发现和创造都能生成创业机会,是创业者随着创业过程的开展不断调整的结果。这一调整是创业者嵌入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内生化”时间的过程中实现意义生成(meaning making)的结果。O’Connor(2007)认为,创业就是有效转化商业想法的过程,通过故事叙述能够发现、构建、转化已有知识,有助于这一过程的开展。Rae(2005)基于叙事分析提出的创业学习概念模型也体现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机会创造过程。当然,机会创造只是全文的一个主题,作者认为创业是一个由创业者身份认知、学习过程、机会识别、新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共同建构的过程。总之,叙事视角的创业机会研究,是以机会为主线串联起的整个创业过程。创业者通过叙事、讲述,串联起个人的过往经验,在机会的实现和建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和环境的建构。

(五)创业者的叙事能力

创业活动的竞争性、社会性本质也使得创业叙事研究需要将重点从讲故事的个体转向讲故事的过程,如战略的制定、与利用相关者的沟通等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开展的。于是,创业叙事的另一个研究热点自然转到了创业者开展这一过程的“能力”问题上。随着创业叙事研究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环境下创业者的行为,比如反映创业者有效与他人沟通、交往的社会胜任力(social competence)(Baron 和Markman,2003),劝服他人的能力(Hjorth,2007),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技能,如社会知觉、印象管理等。O’Connor(2002)指出了叙事能力,即创业者通过故事的方式有效表现自己,从而更好地吸引客户、投资者与员工的信任。Holt和Macpherson(2010)认为,有效传递公司的现状,以及对他人需求的敏感,都有助于创业企业的成功。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影响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增强创业者在利益相关者面前的合法性(Martens等,2007)。O’Connor(2007)指出,创业是极具风险的活动,在对创业者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开发“叙事知识”(narrative knowledge),使它们具有发现和觉察“叙事真相”的能力。国内学者杜晶晶和丁栋虹(2015)则认为,创业者的叙事能力表面上反映了创业者善于沟通、能言善辩的特质,使自己讲述的故事令人信服;实质上投射出的是一种创业者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利用能力。

(六)组织的意义建构

创业叙事研究的背景下,需要更多兼顾社会互动、合法性、制度约束等主题。在创业者叙事能力的牵引下,组织的反应与重构过程也是创业叙事不可回避的一个研究方向。Weick(1995)提出了“意义建构”(sense-making)一词,意指人们尝试去理解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令人费解的事件或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种言语的、沟通的过程。创业者通过言语沟通,卷入社会互动,理解和重塑环境与现实,体现在组织层面的身份建构与制度创业过程。从组织身份建构来看,社会学者们通常把身份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自我连续体(self-continuity),创业者在自我身份建构的基础上,在实现和他人交互的过程中,集体身份或组织身份也在随之改变或建构。

创业者面临着建立一个独特身份的挑战,这一身份既不模糊,也不陌生,应该是“合法的”(Lounsbury和 Glynn,2001)。在新企业创建初期,对于创业者个人身份和组织身份来说,怎样获取合法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制度约束中,创业者不仅建构了自我身份,通过嵌入利益相关者互动,也是组织身份的建构过程(Downing,2005;Berglund等,2016)。制度创业(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反映的就是创业者在社会互动中,调动制度资源以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尤其在新技术的使用或组织面临变革转型时期,更需要考虑变革发生的社会嵌入过程。在这一背景下,影响他人对新的结构、实践、行为的理解和解读成为制度创业的关键(Zilber,2002)。而叙事、话语分析为探究这一复杂、细致的过程提供了有效手段。制度创业者们借用话语、沟通策略来传递思想,加速新技术的使用或推动组织变革的成型。Munir和Phillips(2005)基于对柯达的案例分析,采用话语分析的工具,探索了制度型创业者在面临新技术使用这一重大的组织变革时的策略与作用。Ruebottom(2013)基于对10个社会创业者的案例分析,探索了修辞策略在社会企业家克服制度障碍,进行制度变革中的作用。借助叙事、话语分析策略探索制度创业过程还可以被适用于更广泛的情境,如宏观—文化层面的话语分析、产业层面竞争对手的话语分析等。如Berglund 和Johansson(2007)运用批判教育理论分析了话语、创业与地区发展的作用。突破了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创业分析视角,话语是在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中产生和理解的。因此,语言学转向下的制度创业研究最大特点是把创业看成是集体努力和持续发生的过程,并鼓励研究者去探究这一行为背后的社会建构过程与意义建构过程。

(七)已有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将过往实证主义只关注外部世界的客体(事实),转向表达客体的工具(语言、心智模式、沟通等),体现了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具体来说,叙事性研究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 时间性。Garud和Giuliani(2013)提出“时间内生”的观点来形容叙事视角的机会观,体现出时间在叙事过程中的作用和立场。对于研究者来说,所研究的事件、人、物体都处于时间的变换中,我们用过去、现在和未来描述它们。从叙事视角看来,人们的经验既是对过往事件的反映,又是对未来行为的投射。一边讲述生活中的故事,一边生活在讲述的故事中,成就了现在的我们。对于创业叙事研究来说,创业者通过叙事、讲述,串联起个人的过往经验,通过创业过程,实现对自我和环境的建构。

2. 社会性。叙事研究关注的是社会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和社会建构过程。社会建构的思想认为,“社会实在”是由各方不断协商、交往和辩证对话而共同构建而成。对创业叙事研究来说,创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解释过程的产物,是创业者通过谈论、描述自己,卷入利益相关者沟通,重塑了自我与现实,通往创业过程的结果。通过语言这一机制,创业者身份与行为的变化使得这一主体不断被重新定义。

3. 情境性。对创业叙事研究而言,情境与场所的特定性非常重要,随着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推进,场所有可能会发生变化,由此构成了叙事研究的具体语境,也使得叙事研究的流动性与丰富性得以展开。Gartner(2010)曾把创业叙事研究的特点归纳为“基于特定文本的研究方法”,因为创业叙事研究关注的是一定社会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和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叙事的建构,串联起了语言与文本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搭建了由语言通往文本生成的桥梁。

就研究层次而言,叙事分析可以运用于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任何一个层次。从创业叙事目前的研究来看,叙事分析主要关注于微观/个人,揭示了多元化创业目标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嵌入的社会环境中,人与机会匹配的一系列创业过程。具体研究脉络如图1所示。

图 1 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研究脉络
五、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研究方法

叙事取向创业研究这一庞大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脉络向我们展示了叙事作为一种方法,为丰富化创业研究带来的成果。从研究方法来看,从早期的文学评论,到当代的批判性分析,并借用话语分析、文本分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框架,也构成了创业叙事研究目前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研究现状。

Lieblich等(1998)按照叙事方法使用的范围与特点,创建了一种四单元矩阵,把叙事研究分成了四种:整体内容、整体形式、分类内容和分类形式。Polkinghorne(1995)则将叙事研究分为两种:“叙事的分析”(analysis of narrative)和“叙事性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前者反映了范式性思维的分析方式,而后者则反映了叙事性思维的分析方式。也就是说,“叙事的分析”是在不同的故事中寻找共同的要素(主题、隐喻、情节等),以便识别出一般的主体或概念。而“叙事性分析”,则是从要素转向故事,通过情节来建构生平片段(biographic episode),创造出来的故事是对所研究对象的叙事性说明。当然,这两种分析在操作精当的时候,也并非不可融为一体。借用Polkinghorne的分类标准,我们将本文主要研究样本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类,以期了解叙事取向研究方法目前的应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 1 创业叙事研究方法举例
叙事的分析 叙事性分析 两者兼有
Yitshaki和Kropp(2016)人生故事 Duncan和Pelly(2016)自传式民族志 Berglund等(2016)民族志分析
Byrne和Shepherd(2015)案例分析 Lewis(2015)纵向案例分析 Singh等(2015)内容分析
Mantere等(2013)编码分析 Verduijn和Essers(2013)解构主义分析、文本分析 Berglund和Johansson(2007)批判教育理论
Ruebottom(2013)修辞分析 Popp和Holt(2013)现象学 Baker (2007)拼凑、结构主义符号学
Smith和McElwee(2011)内容分析 Anderson和Warren(2001)话语分析
Holt和Macpherson (2010)修辞法 Fletcher(2007)读者反应理论、文学批评
Clarke 和Holt (2010)模板分析、隐喻分析 Hjorth(2007)家谱故事
Hamilton (2006)诗学 O’Connor (2007)修辞、文学批评
Perren和 Jennings(2005)批判性话语 Steyaert(2007)互文性
Nicholson和Anderson(2005)内容分析 Fletcher和Watson (2007)关系分析、修辞学对话(法)
Munir和 Phillips(2005)话语分析
Rae(2004)话语分析
O’Connor (2002)民族志,扎根理论
Zilber(2002)民族志
Rae等(2000)情节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叙事研究的分析方法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规范。也就是说,在叙事研究的大框架中,研究者使用的研究路径、策略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元叙事、历史分析以及批判分析都可以看作是叙事研究的潜在方法。从研究的样本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叙事的分析侧重于对研究主题的分类,或采用具体的分析工具(如语言学等)分析某一叙事单元的体例,甚至运用统计分析或故事讲述中所涉及的因素来预测一些感兴趣的现象;而叙事性分析则聚焦于所描述内容的整体性,研究者会运用叙事的术语,如情节主线(plotline)、人物塑造(characterization)、主题(theme)、角色(role)以及其他文学术语来分析和获得经验的普遍性意义(瑾•克兰迪宁,2012)。我们没有列举出的文献中,还有一些研究者把叙事作为认识的基本原则,他们研究关于经验的特殊叙事及影响,也会运用调查或测量来计算和呈现叙事的影响。这样看来,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也可能有重叠,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故事的定位。在叙事研究者看来,对于描述人类经验而言,故事即使不是基本单元但至少是一种方式。因此,叙事研究中故事既是研究方法也是研究现象。通过关注分析和理解生活故事本身和所讲述的生活故事,叙事研究可与质性研究方法相关联,或被置于质性研究方法论的标签之下。

六、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基于对34篇创业研究主流期刊的分析,本文得出几点重要发现:(1)叙事研究体系如此之庞大,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言之成理。叙事使得组织研究贴近现场,阐释的视角,以“故事”的方式呈现,为组织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将过往实证主义只关注外部世界的客体(事实),转向表达客体的工具(语言、心智模式、沟通等),具有时间性、社会性、情境性等建构主义思想和特点。(3)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从早期的文学评论,到当代的批判性分析,并借用话语分析、文本分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叙事取向创业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框架,也构成了创业叙事研究目前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研究现状。

组织研究的叙事转向可以用多元化的视角关注广泛而多样的人类经验,当然这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弱点,致使它遭致了一些批评,譬如把经验的意义置于逻辑与论点之上(Eisenhardt,1991)。甚至面对同样的对象、素材,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经由不同的叙事过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正因为如此,叙事永远不会像实证主义那样自20世纪初开始主导学术领域。叙事研究和实证研究也并非完全对立,不一定要在理论价值和贡献上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和抉择(王辉,2015)。作为了解人类行为和经验的一种工具,未来的创业叙事研究在以下一些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从叙事研究方法来看

纵观叙事研究的发展历程,叙事学研究范式已朝着整合、动态、开放的方向演进,极大地丰富了其他研究领域,形成了众多的跨学科叙事学分支。创业叙事研究是创业研究当中一个新兴而具有前景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在已有的研究当中,发展比较好也是使用较多的方法仍是Polkinghorne所谓的“叙事的分析”——尽管采用了大量的叙事性材料,研究者不过是在不同的故事中寻找共同的要素。而另外一种“叙事性分析”则正是叙事转向中所要倡导的取向(成伯清,2008)。“叙事性分析”,是从要素转向故事,通过情节来建构生平片段(biographic episode)。也就是说,叙事研究不仅进行理论的归纳,还进行理论的演绎。这也是叙事研究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也如Gartner(2007)所言,叙事研究不仅具有了分析价值,还具备了创造价值。但对操作者而言,不仅要求对叙事性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把握,对理论的建构、情节的组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获得经验的普遍意义。对于叙事研究来说,理解个体经验的最好方法是置身于具体情境之中,将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提供一种解释模式或理由。因此,叙事结构的建构,在创业叙事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求研究者浸入情景和故事中,在涉及未来和过去的关系中观察现在,对生动微妙、变幻莫测的事件进行“深描”(thick description),而不仅是一般解释性的描述。好的叙事性分析,不仅要求研究者浸入故事情节中,勾画出有意义的情节或叙事,也要去借鉴质性研究中更加多元的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更好的展示故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

(二)从创业叙事研究内容来看

创业本质上是有着竞争性和开放性的商业活动,随着环境的变化,未来的创业活动,应该出现更加丰富、多元的业态。叙事取向的创业研究为探究这一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可能在以下一些研究议题上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1. 重塑创业精神。在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今天,企业家的创业动机和假设并不仅仅基于理性选择模型的“自私性”特征,其他的一些变量,如信仰、利他主义、规范、社会准则等也需要加入企业家的决策过程中,出现了共享的、情境的、多维的创业目标,如对社会创业这一问题的关注。而叙事研究可以更好地向人们展示这一现象情境描述及原因洞察。

2. 创业者职业深描。创业叙事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个体经验的探究。随着创业者群体的职业化,对创业者个人生涯发展问题的关注,可以通过个体叙事了解创业者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片段、发展路径,这对开展创业者个体生涯辅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新手创业者身份转型,女性创业者身份的建构及社会企业家的形成等主题,更好的探究创业者这一群体丰富、生动的职业认同过程。

3. 组织互动的微观机制。鉴于目前的创业叙事研究多从个体经验入手,组织层面的互动过程和作用效果仍值得深入探究。组织层面的叙事过程体现在组织成员如何协调行动、形成身份的过程(Downing,2005)。其中,不同群体成员互动的微观机制,意义的传递与理解,通过叙事研究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修辞、隐喻、话语分析等,能够得到更好的揭示与解读。通过叙事来研究组织运行的有效性,成员间信任、共享愿景、组织创新、组织学习等都将成为创业叙事研究值得探索的方向。

4. 互联网情境下的创业叙事。互联网情境下,颠覆了传统企业的运营方式。随着用户互动、社群传播的兴起,故事、讲故事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业者“会讲故事”,“讲个好的故事”,有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于新创企业来说,面临资源匮乏的境况下,如何利用创业叙事突破资源限制,获取组织合法性,其中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创业者叙事能力的建构与培养,也应当成为新的竞争环境下创业成功的有效推力。

总之,由于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情境性,叙事研究为探究这一微观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与方法。创业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其理论基础和框架塑形仍存在很大的延展性。随着叙事研究本身的发展,创业叙事需要借鉴更多叙事学研究方法,如人类学、修辞学等研究方法,加强跨媒介认知以及其他各种后经典方法之间更为紧密的对话,为丰富和拓展创业理论体系,乃至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创业理论打下基础。

① 原作者表示对叙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与叙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不作区分。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瑾•克兰迪宁, 鞠玉翠, 译. 叙事探究——焦点话题与应用领域[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王辉. 创业叙事研究: 内涵、特征与方法——与实证研究的比较[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5(1): 68–78.
[3] Baker T. Resources in play: Bricolagein the toy store(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5): 694–711.
[4] Berglund K, Gaddefors J, Lindgren M. Provoking identities: Entrepreneurship and emerging identity positions in rural development[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16, 28(1-2): 76–96.
[5] Byrne O, Shepherd D A. 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of emotion, cognition, and making sense of business failur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5, 39(2): 375–405.
[6] Clarke J, Holt R. The mature entrepreneur: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ial goal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2010, 19(1): 69–83.
[7] Connelly F M, Clandinin D J.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0, 19(5): 2–14.
[8] Downing 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Narrative and dramatic processes in the coproduction of organizations and identities[J].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2005, 29(2): 185–204.
[9] Fletcher D. " Toy story”: The narrative world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reation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5): 649–672.
[10] Gartner W B. Words lead to deeds: Towards an organizational emergence vocabulary[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3, 8(3): 231–239.
[11] Gartner W B.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 and a science of the imagin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5): 613–627.
[12] Garud R, Giuliani A C.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3, 38(1): 157–160.
[13] Hamilton E. Narratives of enterprise as epic tragedy[J]. Management Decision, 2006, 44(4): 536–550.
[14] Holt R, Macpherson A. Sensemaking, rhetoric and the socially competent entrepreneur[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2010, 28(1): 20–42.
[15] Johansson A W. Narrating the entrepreneur[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2004, 22(3): 273–293.
[16] Larty J, Hamilton E. Structural approaches to narrative analysi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Exemplars from two researchers[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2011, 29(3): 220–237.
[17]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Zilber T.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8
[18] Lounsbury M, Glynn M A.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Stories, legitimac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resour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 545–564.
[19] Mantere S, Aula P, Schildt H, et al. Narrative attributions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4): 459–473.
[20] Martens M L, Jennings J E, Jennings P D. Do the stories they tell get them the money they need?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in resource acquisi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5): 1107–1132.
[21] Munir K A, Phillips N. The birth of the ‘kodak moment’: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5, 26(11): 1665–1687.
[22] O’Connor E S. Reader Beware: Doing business with a store(y) of knowledg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5): 637–648.
[23] Polkinghorne D E.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A]. Hatch J A,Wisniewski R.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5.
[24] Rae D.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question of ho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00, 6(3): 145–159.
[25] Rae 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narrative-based conceptual model[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5, 12(3): 323–335.
[26] Ruebottom T. The microstructures of rhetorical strategy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uilding legitimacy through heroes and villai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1): 98–116.
[27] Smith R, McElwee G. After the fall: Developing a conceptual script-based model of shame in narratives of entrepreneurs in cri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11, 31(1-2): 91–109.
[28] Steyaert C. Of course that is not the whole (toy) story: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t’s crad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5): 733–751.